第357章 我的真诚打动了他(2/2)
“有吗?”高凡认真回忆了一下,他当然不是回忆自己有没有在郑立农前面谈笑风生,而是回忆这样的场景有没有被徐真新看到。
其实,他在郑立农面前的表现,与孙杉杉去采访领导时候的表现一样,都属于扮嫩卖萌。他跟郑立农开个玩笑,郑立农只会觉得他童言无忌。换成高逸平这样说,郑立农就该觉得他目无上级了。
年轻有年轻的好处。
这些事情,高凡是没法跟徐丹讲的,有些待人接物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徐丹学着他的样子,也到部级领导面前去插科打诨,那就真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了。
“丹丹,这段时间你就呆在瑞章,负责和孙杉杉联系。我要带着胖子下去跑,孙杉杉说不定有事情要找我,瑞章这边没个联系人不行。”高凡交代道。
“你为什么不带着我下去跑,让胖子呆到瑞章?”徐丹有些不乐意。在她心里,觉得“下去跑”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远比呆在瑞章的办事处守电话要好玩多了。
高凡笑道:“胖子的智商欠费,让他跟孙杉杉联系,他估计连人家说什么都听不懂。还有,我带胖子出门,是为了让他帮我拎包,必要的时候还能充当保镖。我如果带你出去,包不是还得我自己拎吗?”
徐丹看了看高凡手里拎着的公文包,有些尴尬地说道:“我刚才说过要帮你拎包的,是你不肯好吧。”
“行了行了,咱们今天的任务顺利完成,我请你吃晚饭吧,你自己说,想吃啥。”高凡岔开了话题。
徐丹一听这话,就把刚才的不快忘到九霄云外云了,乐呵呵地说道:“我们去吃蛤蟆街吧,听说那里的小吃特别多。我在瑞章两年,还一次都没去过呢。”
第二天,茂林日报的第二版发出了一篇长篇通讯,署名是“本报记者孙杉杉,本报通讯员徐丹”,标题很煽情也很俗气,叫做《托起丰收的稻穗——记沧海化肥厂“铵改尿”工程建设的喜人成就》。
通讯稿一开始,先列举了一堆数据,声称在今年的早稻收成中,鹿坪市下属的几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亩产增长率居全省之首。
接下来,记者便发出了灵魂拷问:是什么让鹿坪市的农业生产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
然后便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鹿坪市沧塘县沧海化肥厂,看到如一座钢铁迷宫般的2万吨合成氨和4万吨尿素生产装置……”
在后面的文章中,记者介绍了铵改尿工程的源起,谈到尿素对于农业生产的好处,并且用了很大的篇幅对照了尿素与其他小氮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之间的差别,文字极尽阴阳怪气,只差直接说碳酸氢铵都是垃圾,那些仍然固守碳酸氢铵生产的企业都该自绝于人民。屁股之歪,足够让那些小氮肥厂的厂长举着大刀追杀到报社去。
文章的最后是记者采访省化工厅副厅长徐盈的内容。记者提出,茂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原先只有两家中型氮肥厂能够生产尿素,尿素供应是远远不足的。现在,沧海化肥厂采取铵改尿的方法,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小氮肥生产尿素的新路,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那么,化工厅有没有考虑在省内再选择更多的小氮肥厂进行铵改尿改造,以造福全省的农民。
徐盈声称,化工厅已经有这样的安排,目前的计划是在郁溪、灵川、奕湖、谭北等几市各选择一家基础较好的小氮肥厂进行铵改尿工作,在两年内使全省的小尿素年产量达到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