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起明末 > 第四百七十一章:奉天子,以令不臣!

第四百七十一章:奉天子,以令不臣!(2/2)

目录

代表着的,是真正的至高无上。

一直到清康熙的晚期,打着所谓的朱三太子旗号反清复明,仍然能够拉起不少的兵马,由此可见一斑。

身为权臣,想要篡位自立。

在宋之前,都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朝,便是起始。

不过在宋时,陈桥兵变的赵匡胤,却没有经历这一过程。

但是明朝完成一统,迄今已过两百余载,天命皇权的观念再度深入人心。

黄袍加身的事情,难以再现。

现在,陈望也并不着急。

他现在正值春秋鼎盛之时。

国家最高的权力被他牢牢掌握在手中。

南国的朝廷,也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现在差的。

仅仅只是功绩和名望。

剿灭国内的叛军,击败几次建奴的部队的威望,并不足以支撑他完成改朝换代这一举措。

现如今,最为重要还是维稳。

等到击败建奴,收复北国,平灭闯逆,克复三秦之时。

到时候无论陈望想要做什么。

一切都只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

“听闻总镇领大军沿运河北上之后,多尔衮便领兵自沛县回援,固守济宁。”

“此前情报司传报,清军在攻陷京师后不久,便征募民夫数万人,在济宁修建堡垒炮台,于运河内部多设障碍,又沉舟船百艘堵塞河道。”

“同时,清军还在运河附近修筑炮台三座,以护持堵塞河道段。”

“而且这里同时也在济南城东部署的火炮射程范围内。”

代正霖看到了陈望投来的眼神,当下明白了陈望的意思,立即将目前的局势汇报给了陈望。

“根据李青山那边的回报,就算是不受任何干扰,清理河道恐怕都要花费月余以上的时间。”

在内陆作战,很多时候水师占据优势,对于战局的影响也不大。

这一点在北方尤其明显,水师占优最主要提供的助力其实还是后勤。

原因很简单,在内河流域实在有太多可以反制水师的办法了。

除去最为让人熟知的铁锁拦江之外,还有的就是如今清军所用的办法。

在航道的浅水区钉入尖头包铁的木桩,这些木桩的作用类似于暗礁,如果来袭舟船不下水清理,直接航行而来,战船的船体会因此而受损。

明时东南倭乱,明军在浙江、福建沿海布设“梅花桩”,也就是水下交错排列的木桩阵,用以限制倭寇的舟船入侵。

另外则是简单粗暴,直接征调一大批的船只过来,将这些舟船全部凿沉沉入水底。

沉船堵塞河道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手段,沉船所需要的代价虽然颇大,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完全值得,进攻方清理堵塞的河道耗时往往良久。

陈望的目光自济宁城的周边缓缓扫过,参谋部那边已经将济宁城周边的清军工事营地全都绘制清楚。

甚至因为情报司的关系,还得到了济宁城一部分清军兵力的布防信息。

盘踞在济宁的清兵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七万人。

兵马组成,主力为满、蒙两部所属的正白、镶白、镶黄、镶蓝,共计八旗,旗兵逾三万。

满蒙的镶蓝两旗,本在豪格的麾下,因为济宁遇警的消息,从河内一路疾驰入援济宁。

汉军两万人,皆为清军的老卒。

除此之外,还有外藩蒙古骑兵两万。

陈望此番领兵北上,除去直属的近卫师之外,共征调七师的兵马,步师十二万人并水师兵马一万五千人,合兵马共计十三万之众。

七师分别为湖广镇下曹变蛟、周遇懋所领的两师。

另外五师都为河南镇兵,分别由陈永福、高谦、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五人所领的部众。

这十二万的步师,最为精锐的,作为中坚依仗的,无疑是陈望麾下的近卫师,以及周遇懋、陈永福、高谦麾下的三师。

周遇懋、陈永福、高谦所领的三师,前身虽然也同样是明廷的旧军。

但是时至今日,经过不断的裁汰,大部分的军兵都是依照着戚家军选兵法选出来的良家子,少部分才是明廷的旧军。

三师共有四万四千人,步兵全员列装作为燧发枪的海誓铳,而且,是装备了铳刺的海誓铳。

为了筹备这一战,陈望几乎调集了武库之中所有的军械,甚至还从各军之中抽调军械,填补空缺。

为了筹备这至关重要的一战。

陈望甚至将原先属于汉中镇下的火炮部队全数调集而来。

如今这三师的武备,可以说是整个天下火力最为充沛的部队。

算上近卫营在内,所有的步兵局都配备有作为火力支援的四斤炮,也就是野战六磅炮,共计三百六十门。

营属炮队,每营都有七斤炮十二门,也就是西制的九磅野战炮,作为远程打击的火力。

十五个营合计一百八十门火炮。

师级重炮部队,每师配备二十四斤炮(三十二磅)三门,十八斤炮(二十四磅)八门。

四师有二十四斤炮十二门,十八斤炮三十二门,拥有重型攻城火炮合计四十四门。

另外所领的四师,虽然大部分都是旧军。

但是这些旧军们却并不孱弱。

为了应对清军优势的骑兵,陈望从各营之中挑选精骑,填入四师之中。

铳兵的占比在步兵中已经达到了五成,当然列装的大部分都是没有装备铳刺的海誓铳。

所有的兵马,都是从刀枪之中滚出,从血海之中爬出,完全称得上一句历战的精兵。

披甲率达到了惊人的十成。

甲胄并不统一,并非是全员明甲,这其中大部分的甲胄都是布面铁甲。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样的甲胄,这样的规模的军队的披甲率,已是绝无仅有。

同时用作辅助支援火炮虽然没有汉中镇多,但是大小火炮也有将近两百门。

十二万的步师,配备大小火炮共计七百余门。

单单炮兵部队的人数,便已经是超过了四千人。

军中其他的部队,披甲步兵有一万八千,燧发枪兵有六万,精骑也有四万之众。

这已经是这个时代其余军队,难以企及的标准。

“呜————”

低沉的号角声在各处水师舟船之间萦绕。

岸边万众军兵,高唱着凯歌,昂扬向前。

陈望握紧了腰间的雁翎刀,他昂起了头,望着伫立在地平线的尽头的济宁城。

周遭一众靖南军的重将亦将目光集中在了陈望的身上。

在长久的沉默之后。

陈望只是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便换来了阵阵宛若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

“登陆。”

伴随着船钟的奏响。

百千战船劈波斩浪,向着运河的西岸靠拢而去。

西岸之上,步师的官兵们,高高的举起了手中的兵刃,发出山呼。

“万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