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那年华娱 > 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定角一个;成片打回!

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定角一个;成片打回!(1/2)

目录

“由电影频道发起并组织,经影视行业及全网历时一个月时间共同评选,新一届内地四小花旦已于今天上午正式揭晓;

四人分别是:张仔枫、文琪、张樰迎、关晓潼。而令绝大多数网友和观众无比期待与看好的赵金麦,此次颇为遗憾,未能跻身入列。”

“光线副总裁、知名制片人李小萍罕见点评此次四小花旦评选,直言结果:一半是专业,一半是人脉人情与公关,后者明显占比更重……”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此次四小花旦业内票选活动中,林楠影业亦有罕见参与;但仅仅只投出了两票,二人分别是张仔枫和赵金麦。”

“拾月文化旗下,动画大电影《白蛇缘起》首日票房表现理想,报收2628万……”

……

2号上午,网上果不其然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撕逼和混战,骂声不断。

有的人是为了自家偶像而进行谩骂和拉踩,有的是为了浑水摸鱼而互相挑拨,只有最后一批人单纯只是为了所谓的公平;

为什么明显更优秀的没选上,而演技平平、颜值不突出、星光不咋样的混子却榜上有名,甚至还连续两届上榜?!

“其实从13年那一届结束之后起,就真的没有必要再搞什么四小花旦了,因为后面的这些年轻女演员确实没有多少真正的含金量和国民星光。

自从互联网行业进场后,整个影视娱乐行业就都变成了流量的比拼,星光也被和流量画上了等号。

但懂的都懂,纯粹的流量,这东西是可以掺水和粉饰的,并且操作起来也十分简单。”

“没错,就是流量。第一届四小花旦的公开评选是在09年,第二届是13年,这中间隔了整整4年;从间隔时间上来说,也恰到好处。

可自从14年互联网行业进来后,评选间隔时间就开始不断缩短,第三届距离第二届缩短到了3年,这次的第四届更狠,距离上一届只有两年。

为什么越来越频繁了,说到底还不是流量闹的,就是奔着收割流量来的!”林楠点着头,接过了岳军的话茬。

“也就是说,这个原本很有公信力的业内评选迟早要被玩儿坏?”

“这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吗,还需要疑惑?”刘艺菲颇为嫌弃地瞥了眼韩佳女。

“你要是闲得慌,就去帮他们喂马吧,下午还有外景戏呢。我们接下来要说公司的正事了,你个外人在旁边,有点不太合适吧?”林楠冲韩佳女摆摆手,佯装着一本正经。

“哎呀,我嘴巴严得很,放心啦。再说了,咱们是什么关系?你这样说可就太扎心了。”小韩同学死乞白赖地摇头,想听“商业机密”。

林楠没有再搭理韩佳女,视频会议转入正题:“也就是说,你们把具体的开机时间定在了4月上中旬?计划在6月底前杀青,直接去贺岁档?”

“这是我跟蒋总监商量过的。春节7天假期过后就公开立项,之后是两个月的选角和筹备时间,年底公映最好。”岳军颔首道。

“嗯,没问题,随你们。”

“对了,巩利姐那边已经婉拒了林楠的邀请,因为她在4月中旬要进组陈可欣的电影《夺冠》。”刘艺菲适时地提醒岳军。

“明白了,选角的事情我和蒋总监会提前开始物色。”岳军闻言,顿时就认真了起来。没有邀请到巩利,属实是太可惜了。

下一刻,不等林楠再开口,就见视频对面的岳军冷不防地拍了拍额头,自嘲道:“差点忘记了,眼下不就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么。

大女儿的角色要么是张仔枫,要么是赵金麦,您二位怎么选?这会儿直接给我个准话,也省得我和蒋总监再去头疼了,哈哈哈。”

……

董坪赶到张一谋工作室的时候,后者正在忙着画《坚如磐石》的分镜头呢,张沫在一旁帮忙。

“张导,咱们那部《一秒钟》的成片具体审到哪一步了?这一周内,柏林国际电影节可就要公布入围名单了!”

“才开始审。”

“什么?不是11月中旬就送过去了么,为什么这会儿才开始审?”

“我也是今天上午去局里打听的时候才知道,11月和12月送审的电影成片全部都是压到了今天才开始审的,说是执行新的审查标准。”

“新的标准?以前有标准吗?”董坪一顿,下意识反问道。

张沫无语地摇了摇头。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她也不知道以前到底有没有标准,或者是动态的标准?

“不用急,还有一个半月呢,只要在电影节正式开幕前过审就行了。”张一谋风轻云淡地说道。

三大电影节都有点映的强制要求,在点映前拿到公映许可即可。而这么多年业内很多参赛的华语电影,也都是这么赶时间赶过来的。

听到张一谋这么说,董坪也就放心了一些,但还是忍不住提醒,和颜悦色道:“如果有时间,张导也多关心一下咱们这部电影的审核进度,毕竟您的面子在局里可是相当管用的。”

“我懂你的意思,会的。”张一谋颔首笑了笑,无非就是催进度么。

“那这次,就由我陪张导和小张导演走一趟柏林?”这时候,董坪自然而然地切换了话题,脸上堆着笑,意有所指。

上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时候,虽然他也在,但那会儿跟在张一谋身边的是乐视的张召;而这次终于轮到他了,大导演的电影版权兜售,他也过过瘾。

“那你可没法在家里过春节了,因为我们计划在下个月10号前抵达柏林。而5号,就是春节。”张一谋忍俊不禁,是同意的态度。

“春节每年都在过,但欢喜的第一部三大冲奖片,我可不能错过,哈哈……”

在董坪于张一谋工作室和父女二人说说笑笑的时候,电影局这边一群人可就有点皱眉了。

虽然改换门庭到宣传口子影可还在呢,即没人敢在审查环节乱搞。

当然了,这样也意味着在很多时候,面对一些大导演的电影时,所有人都变得更加谨慎和犹豫不决了。

“我现在最怕看到的就是这些大导演的电影,你完全不知道该给什么力度。一个个踩起线来,完全不考虑其他衍生问题,眼里只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电影!可要是真的给打回去了,搞不好这些大导演又从哪里扯张虎皮过来……”

“哈哈哈,你这是在点名林导啊?!”

“其实还得感谢林导折腾的那几次,要不然咱们也上不来。这间办公室里,指不定依旧是一群六十岁左右的‘老前辈’呢。”

“别聊这些了,咱们照章办事就行了。”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性,笑呵呵地说道。

“照章办事?那你来说说,薛晓璐导演的这部《吹哨人》该怎么给意见,怎么给批复?按照新的规则,这片子可有点越线了!”

一句话反问出口,办公室里的说笑声瞬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是啊,薛晓璐的电影,这位可是北电资深的教授,也是体制内的一员。

“咱们不好做批复,那就请示领导的意见。凡事多问多请示,总没坏处吧?”

有人冷不防地提了一句,语气戏谑。得,又是一句话,再次让办公室内的氛围活跃了起来。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这话完全没毛病。虽然有“怠惰”和“甩锅”的嫌疑,但总比卡在这里强,且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不是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