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动漫 >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 第2628章 曹参和王莽出

第2628章 曹参和王莽出(2/2)

目录

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处理事务井井有条,很快便得到上级赏识,后升迁为射声校尉,掌管宫廷禁军中的精锐之师,足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永始初年,王莽迎来人生重要转折,被封为新都侯,食邑广阔。

此后,他又接连担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等要职,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绥和初年,王根年老退位,王莽凭借多年的积累和出色的表现,成功取代王根出任大司马,成为朝廷重臣。

此时,他以庄重的礼仪迎接哀帝登基即位,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汉哀帝在位时,宫廷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王莽遭遇了政治挫折。

一些权臣嫉妒他的权势与声望,在哀帝面前进谗言,王莽被迫告退,回到封地闭门自守,以避祸端。

但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待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后,王莽的机遇来了。太后念及他的才能与过往功绩,再度委以重任,让他成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并获封“安汉公”。

从此,王莽总揽朝政大权,他开始大肆诛杀异已,将那些反对他的官员或贬或杀,同时广泛培植党羽,在朝廷各部门安插自已的亲信,赢得了众多人的拥护与支持,势力愈发庞大。

孺子婴在位期间,王莽以摄政之名,实际掌控天子之位。

他表面上对孺子婴恭敬有加,实则将朝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

公元9年,王莽野心膨胀,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便废黜孺子婴,公然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并改元“始建国”,开启了他所谓的“新朝”时代。

此后,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托古改制措施。

他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试图恢复周代的井田制,期望通过这种制度重新分配土地,缓解社会矛盾,但由于脱离实际,引发了地方豪强的强烈反对。

他还筹备迁都洛阳,以图政治中心转移,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控制,然而这一举措耗费巨大,且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他将奴婢改称“私属”,严禁买卖交易,本意是改善奴婢的处境,但却触动了奴隶主阶层的利益,导致政策难以推行。

废除沿用已久的五铢钱,发行龟币、贝币等上古货币,结果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不堪,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推行五均六筦政策,试图控制和垄断工商业,限制商人过度逐利,但由于官吏腐败,政策执行变形,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

恢复五等爵位制度,频繁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使得朝廷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征收重税,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许多百姓为了交税倾家荡产。

大兴土木工程,建造豪华宫殿和陵墓,使得劳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同时,他挥霍无度,大肆发动战争,对外扩张,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农民起义,他残酷镇压,手段残忍,致使人口锐减75%,史载“百姓虚耗,十有二存”,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的统治摇摇欲坠。

在混乱之中,王莽被杀,结束了他长达15年的统治,死时69岁。

王莽一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古代史学家秉持“正统”观念,认为皇位传承应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秩序,王莽篡位称帝,破坏了这种传统,因此认为他是篡位的“巨奸”,在史书中对他多有贬低。

然而,近代却被众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他们看到王莽改制中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和措施,认为他是试图通过改革来拯救社会危机。

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中,王莽被列作“逆臣”一类,对他的评价较为负面。

而近代学者胡适则评价他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从新的视角对王莽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

......

依据古老而神秘的《周易》进行细致推演,在王莽正式主政、登上权力巅峰之时,冥冥之中似乎有定数,他恰会遭遇那令人闻之色变的“阳九之灾”。

所谓“阳九之灾”,乃是自入元之后,首个百六之期降临之时所遭遇的重大灾祸,因其在特殊的元运周期中处于首当其冲之位,故而又被称作“元一之灾”,仿佛是上天在元运开篇便降下的严峻考验。

面对这接踵而至的灾难,王莽自陈悲叹道:“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彼时天灾不断,枯旱频繁发作,大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霜蝗肆虐横行,所到之处,草木皆毁,生灵涂炭。

饥馑如影随形,接踵而至,百姓们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不仅如此,边疆之地蛮夷侵扰华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国内寇贼奸邪横行,扰乱治安,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们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四处漂泊。

予深感痛悼,此等灾厄之气,想必将至尽头矣。”

此后,他年年皆如此悲叹言说,仿佛要将这满心的无奈与苦楚都倾诉出来,直至国亡方休。

王莽始终不愿正视自身统治的弊端与问题,顽固地将天下大乱之责归咎于阳九之灾,且把阳九之灾当作自已失败的托辞,试图以此来掩盖自已治理无方的事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