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举征(李克勋)番外2(2/2)
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四皇子顺利继位,不惜对皇帝痛下杀手。
萧清雅得知这个秘密后,震惊不已。
她深知这个秘密一旦公开,必将引起宫廷的巨大震动,但同时也可能成为自己摆脱困境的关键。
然而,还没等她有所行动,皇后似乎察觉到了她已经知晓秘密,决定先下手为强。
皇后指使自己的心腹,诬陷萧清雅意图谋害皇帝,将她打入大牢。
举征和萧丰江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们四处奔走,试图寻找证据证明萧清雅的清白。
在大牢中,萧清雅遭受了严刑拷打,但她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屈服。
就在她几乎绝望的时候,举征终于找到了关键的证据,能够证明皇后的罪行。
举征带着证据,马不停蹄地赶往皇宫,想要面呈皇帝。
可皇后早已在宫中布下重重阻碍,举征几次都被拦在宫门外。
萧丰江则在朝堂上,利用自己之前拉拢的大臣,向皇后一方施压,试图引起皇帝的注意。
大牢中的萧清雅,伤势愈发严重,但她心中的信念却越发坚定。
她在等待着举征和萧丰江的好消息,同时也在谋划着出狱后的行动。
终于,在举征和萧丰江的不懈努力下,皇帝得知了真相。
皇帝大怒,下令将皇后及其党羽捉拿。
萧清雅被无罪释放,可她还没来得及喘息,
四皇子得知母亲被抓,狗急跳墙,纠结了自己的势力,准备发动政变。
萧清雅会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她能否在这场宫廷风暴中守护住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
萧清雅深知四皇子此次政变来势汹汹,她迅速与举征、萧丰江会合,共同商议对策。
他们决定先稳住宫中的局势,萧清雅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秘密联络了一些忠诚的将领和侍卫,让他们做好应对准备。
举征则带领一部分人手,加强皇宫的防守,设置重重关卡。
萧丰江则负责安抚朝中大臣和民众的情绪,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四皇子的军队很快就兵临城下,喊杀声震天。
萧清雅亲自登上城楼,鼓舞士气。
「将士们,今日我们守护的是正义与忠诚,绝不能让乱臣贼子得逞!」
士兵们被萧清雅的勇气所感染,士气大振。
然而,四皇子的军队攻势猛烈,渐渐突破了一道道防线。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城外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原来是萧清雅的舅舅镇守北域的王互音带兵前来救援了。
跟他一起来的还有萧清雅的大表哥王观识。
王互音和王观识的到来瞬间扭转了局势,四皇子的军队开始陷入慌乱。
萧清雅大喜过望,立刻下令打开城门,与援军内外夹击。
王观识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如虎入羊群,杀得四皇子的军队丢盔弃甲。
四皇子见大势已去,企图逃跑,却被举征发现,带领一队精兵将其拦截。
最终,四皇子被生擒,他的军队纷纷投降。
宫廷暂时恢复了平静,可萧清雅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宁。
王互音建议萧清雅趁此机会,彻底清除宫廷中的隐患,巩固自己的地位。
萧清雅陷入了沉思,她深知舅舅的建议不无道理。
但她心中又有些不忍,毕竟宫廷中的许多人也是身不由己。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萧清雅决定采取较为温和的手段。
她只处置了那些罪大恶极、死心塌地追随四皇子和皇后的人。
对于其他被胁迫或者一时糊涂的人,则给予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而,她的仁慈并没有换来所有人的感恩。
一些曾经与四皇子勾结的余党暗中勾结,企图再次掀起波澜。
与此同时,皇帝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身体依旧虚弱,立储之事迫在眉睫。
其他皇子眼见萧清雅在此次政变中崭露头角,对她愈发嫉妒和忌惮,纷纷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试图抹黑萧清雅。
面对各方的阴谋和压力,萧清雅没有丝毫退缩。
她一方面加强了自身的防备,时刻留意着那些余党的动向;
另一方面,她更加用心地照顾皇帝,向皇帝展示自己的孝顺和忠诚。
举征和萧丰江也在全力协助萧清雅,他们暗中调查那些进谗言的皇子的把柄,以备不时之需。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那些嫉妒萧清雅的皇子再次发难,指责萧清雅在处理政变余党的事情上过于手软,导致宫廷仍不安宁。
萧清雅不卑不亢地回应。
她陈述了自己的初衷,强调了宽容与仁爱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那些皇子别有用心的企图。
皇帝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心中自有思量。
就在这时,一名神秘的宫女突然出现,声称有重要的证据要呈给皇帝。
宫女呈上的证据竟然是一份关于其他皇子与外部势力勾结,意图谋权篡位的密函。
皇帝看后脸色大变,怒拍桌子。
萧清雅也是心中一惊,没想到这些皇子竟然如此胆大妄为。
那些发难的皇子们顿时慌了神,纷纷跪地辩解,称这是诬陷。
皇帝陷入了沉思,他看向萧清雅,似乎在等待她的看法。
萧清雅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萧清雅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道。
「父皇,此事还需谨慎查证,不可仅凭一封密函就定了皇兄们的罪。但也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可能危害江山社稷的隐患。」
「儿臣建议,先将皇弟弟们软禁,暗中彻查此事,若确有其事,再依法处置;若只是误会,也可还皇弟弟们清白,以免寒了众皇子的心。」
皇帝微微点头,觉得萧清雅的建议颇为妥当。
于是,那些皇子被软禁起来。
经过一番严密的调查,发现密函所言属实,这些皇子确实与外部势力有勾结。
皇帝龙颜大怒,下令严惩不贷。
这些皇子被剥夺了封号和封地,流放边疆。
经此一事,皇帝对萧清雅愈发欣赏和信任。
立储之事也逐渐明朗,萧清雅成为了最热门的人选。
朝廷中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突然联合起来,反对立萧清雅为储君。
面对大臣们的联合反对,萧清雅决定先礼后兵。
她私下邀请几位为首的大臣面谈,诚恳地询问他们反对的缘由。
并表示自己愿意倾听他们的顾虑和建议。
然而,这些大臣却态度强硬,坚持认为萧清雅身为女子,难以担当储君重任。
且担心她日后会因感情用事而误国。
萧清雅并未动怒,而是冷静地列举了自己过往在处理宫廷事务中的明智决策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种种表现,试图说服他们。
但大臣们不为所动,甚至在朝堂上公然指责萧清雅野心勃勃。
萧清雅明白,一味的退让无法解决问题。她决定借助皇帝的权威,向皇帝详细陈述了大臣们的顽固态度以及自己的抱负和决心。
皇帝听了萧清雅的陈述后,沉默良久。
他深知萧清雅的能力和品性,但又不得不考虑大臣们的意见所代表的朝堂势力。
最终,皇帝决定举行一场公开的辩论,让萧清雅与反对的大臣们当面对峙,以理服众。
在辩论会上,大臣们言辞激烈,不断强调自古以来女子不能为君的传统。
萧清雅则据理力争,指出时代在变化,女子也能有治国之才,并举出历史上一些杰出女性的例子。
辩论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僵持不下。
就在这时,举征和萧丰江带着收集到的证据出现,这些证据表明那些反对的大臣们自身存在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不法行为。
局势瞬间逆转,大臣们陷入了恐慌和被动。
萧清雅抓住这个机会,成功说服众人。
“祝南陵岛552年萧清雅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