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当验此时之实(2/2)
“你可以说老朽迂腐,说经义要变着用,可你不能说先贤的理‘不正确’——那是数代人用命换来的教训,你一个黄口小儿,凭什么轻贱先贤!”
伏徽话音刚落,承天殿中便死寂一片,连朝臣的呼吸都放轻了。
谁都看得出,这位刚刚就算黄昊讽刺他的国家兵力羸弱,也仍能面不改色的经学大家,现在是动了真怒。
因为黄昊那句话,不仅驳了经义,更像是在否定他一辈子的活法。
然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黄昊,却只是皱了皱眉头,心想——
本殿下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而已,不用这么激动吧?这是平A骗了他的大招?
想到这,黄昊又好奇地想着——
要是我这会儿,来一句——急了,急了。那这伏老头儿说不定得当场气死吧?
于是,念着“在承天殿气死个老头儿,多不吉利”,黄昊便把到了嘴边的“急了”,这两个纯朴的字眼,给咽了回去。
“伏大家息怒,你说先贤之理来自实事,本殿下深以为然。”
伏徽闻言一怔,这才怒意稍缓。
“只是......本殿下以为,先贤的血与火,是照亮他们时代的灯,却不该是困住后世的笼。”
闻言,伏徽怒意再次翻涌,立即出声喝道:
“歪理!那灯能照三千年路,凭什么到你这儿就成了笼?”
见伏徽仍是冥顽不灵,黄昊便只好脱口而出道:
“因为路变了啊。”
“伏大家,先贤之理来自实事确实不错,但你却弄错了一点,那就是——先贤之理,当验彼时之实;而今日之事,却应验此时之实。”
说完,黄昊似乎又觉得不举个例子,自己的话就没有说服力,便又补充说道:
“《明义篇》问世之时,天下分七国,刀兵四起,故‘义在止戈’;如今大汉与大姜共守边关,故‘义在相安’。同是‘义’,时事不同,验法亦不同!”
“先贤见饿殍,写‘义者救人’,是验彼时之实;今日若大姜有灾,我大汉当救,却不能空仓去救,而是需验‘我民是否饥、我仓是否足’——这才是‘此时之实’!”
听到这,似乎是觉得黄昊的话言之有理,伏徽的脸色,终于变得有些难看了起来。
“验此时之实......”
他嘴角喃喃着,随后喉结动了动,原本到了嘴边的驳斥,竟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吐不出来了。
他注解经义四十载,总说“先贤已验,后世循之”,却从未想过,先贤的道理是为解决他们的时代之困。
而今日的时代之困,则必须由今日的人,用今日的实事去解。
就像先贤没见过千里漕运,没见过两国共守的烽燧。
他的“义”,是车马难及的乱世里,用“止戈”护一方生民的急策;是仓廪单薄的年月里,用“救人”续一线生机的权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