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一次都不能少(1/2)
强盛集团拿白舒雅是没招的,别的手段用不了,白舒雅又不肯合作,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和白舒雅公平竞争。
但他们船大难掉头,再加上多年来养成的惯性心理,相关产业上,又牵扯着很多的利益勾连,求新求变的心理不够强烈就算了,转变速度也跟不上白舒雅这边。
所以不出意外的,强盛集团的多个产业,先后崩盘,难以为继。
好在,他们这些年在江南省的经营还是有效的,眼看着已经无以为继,在政府的牵头撮合下,白舒雅出资将强盛集团的部分产业给收购了,让他们多少还得到了点补偿。
强盛集团的两大支柱产业,是房地产和矿业。
但房地产市场这些年遇冷,烂尾的楼盘比比皆是,老百姓买房的意愿下降,行业迎来了寒冬,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拿了块地皮,无需动工,就有大批购房者来排队送钱的时代了。
房地产的萧条,无疑是断了强盛集团一条大腿,他们拿在手里的很多地皮,都不敢再开发,想转手出去,也没人接。
强盛集团在房地产行业的亏损是巨大的。
没有人和它竞争,也没有人给它使绊子,但它就是亏损了,而且亏损巨大。
因为房地产遇冷,这是个趋势,全国所有省市的房地产,都在下行。
头部的房企,暴雷的暴雷,崩盘的崩盘,被抓去坐牢的,比比皆是。
强盛集团好就好在,它的房地产项目,基本上都在江南省周边的省市进行,因为这里是它的舒适区,干什么都能获得政策支持。
当初,强盛集团之所以不选择全国性的扩张,是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它能够活得很滋润。
这不求上进的策略,却也在这之后帮助了它。
由于扩张范围不大,所以房地产行业下行之后,尽管出现了亏损,但这个亏损额度,还在强盛集团的承受范围之内。
虽然让强盛集团大出血了一波,但总算没让它破产倒闭,一蹶不振。
事后一盘点,强盛集团在房地产上亏损的钱,差不多是除了矿业之外,其余所有产业加起来的总和,再乘以三。
房地产萧条,在矿业领域,强盛集团的日子也不好过。
众所周知,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要想保持自己在这一行业的优势,就得不断的拿下开采权,开完一个再开第二个,让自己始终有产出。
强盛集团手里的开采权是很多的,但这些年,随着国家对于环境生态的保护政策越来越严厉,尤其是在矿业这方面收得很紧,很多矿产,已经不再发放开采牌照了。
要想继续开矿获得产出与收益,就只能把目光瞄准国外了。
眼看着在国内的矿业,要不了多少时间就开采完了,但强盛集团却没能在海外拿下新的矿产。
它之所以能在国内拿下这么多的矿产,本质上,还是在吃祖上遗留下来的政治资本。
靠着和高官们还不错的关系,他们可以很轻松的拿下一个又一个的矿产,可环保政策的收紧,让他们这条路走不通了,毕竟,这可是京都方面下发的,全国性的硬性政策,没人敢违抗。
想要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就只能把目光转向国外。
可在国外拿矿,强盛集团就占不到什么优势了,很多优质矿产,都是由国企承包了的,少部分国企没插手的矿产,又需要去竞标,和当地政府谈条件。
强盛集团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
虽然也在国外零星拿下了几个矿产,但这点矿产对于强盛集团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强盛集团的强大与落寞,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
当初,依靠着祖上的政治资源,他们在各个行业都混的风生水起,说是躺着赚钱完全不为过,每天什么都不干,就能有大把的钞票进账。
可国内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当初轰轰烈烈的矿业,一转眼就变成了破坏环境,影响环保的落后产能。
昔日随便拿块地皮,就有大把的购房者来排队送钱的房地产,转瞬之间就落寞了下来,房价暴跌,腰斩。
快。
真的是太快了。
现如今,大家都在搞人工智能,都在搞新能源汽车,而强盛集团,一个都没赶上。
他们赚钱赚得太舒服了。
房地产和矿业来钱,可比这些新兴产业来的快多了。
而且,他们的各个渠道早已打通,坐着都能收钱,谁还愿意去经营这些新兴产业。
可一转眼,他们看不上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战略支柱企业,他们赖以生存,引以为傲的产业,成为了落伍落后的,要被淘汰清除掉的落后产能。
随着强盛集团日渐式微,白舒雅的风头越来越盛。
成为了国内名副其实的女首富。
财富榜上前五的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