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功德治国(2/2)
盖因梵法慈悲,若劳作所积功德不足以清算销帐,亦可至掛帐伽蓝处,面朝香坛诚心敬奉,贡献香火信力以折算功德。
可以说,慈悲梵法笼罩之下,只要能贡献香火信力,再是好逸恶劳之辈,也不会在坎朝冻饿而死。
此等慈悲,於凡人而言,足可谓之“福报连绵”。
而在这种“功德深厚、福报连绵”的风气下,坎朝之人,不论凡夫俗子还是修士法师,皆习惯了先享后付、共享服务、功德借贷等形式。
普通凡人,不事劳作时,尚且只能以香火信力折算功德。
而小有机缘,得以入修行门径的沙弥、比丘,更是能以舍利为凭依,直接租售自身元气,以换取功德。
然则言归正传,坎朝以功德治国,自然不会只有一个功德簿。
除去人皆有之的功德簿以外,坎朝还有一功德林。
所谓“功德林”者,既是坎朝皇室名下一灵境,亦是坎君统御诸州之秘钥。
气体魂心四相中,坎朝修士,归於气修。
而气修欲证混元一气,讲究一气贯之,能集眾人元气於一身。
但大部分底层修士,只能將自身元气对外租售,化身“充气宝”。
唯修有所成者,方能採集他人元气存於己身。
然天南海北,该如何集之
答案便在“功德林”。
“功德林”者,林中无树,唯见碑林耸峙,一碑即一道场。
举凡修士,修有所成,名望足够,即可以自身道行为引、诸般產业利源为凭,於“功德林”中“功德化形”——即立碑设下伽蓝道场,自號主持。
主持者,以自身道场析分“功德券”,於林內掛牌,谓之“开林募缘”——凭此手段,可向天下募集功德、香火、元气等。
凡持功德簿者,皆可认购功德券,为主持输注功德,乃至香火、元气等。
认购者,即为道场护法檀越,或称施主。
依其持券多寡,可按期得享道场功德供奉。
主持得功德以行其事,施主享供奉以增其积,两相得利。
然道场利源丰瘠,关乎供奉厚薄。
若主持善治,產业丰盈,名望通达,获眾人青睞,则其道场香火鼎盛,所析功德券价值自涨。
护法檀越手中之券,水涨船高,可转售於林內他客,坐收其利,此谓之“禪机升”。
反之,若主持无能,利源枯竭,则供奉稀薄,功德券之价亦跌。
持券者或忍痛割捨,或静待转机,此谓之“禪机降”。
是故这功德林內,匯聚坎朝诸多道场香火,时刻禪机流转,涨跌无常。
万千护法檀越,或凝神观碑,揣摩各道场气运消长;或低声密议,参悟禪机之升降,不时交割手中功德券。
而在坎朝诸多道场主持之中,坎君与其余州牧,正是最为尊崇的十四位主持。
其名下道场,即各自所治之州,更是可称梵国。
总之,坎君掌控“功德林”枢纽,虽不能直接號令各州州牧,却有无形之手,借万千功德券涨跌流转,深深植入诸州命脉之中。
此乃以“功德”为名,聚天下资財,化分封之权为无形羈縻之妙法。
此等国情,自是与离朝大相逕庭。
但南奕只在想一件事:
梵国修士,能在“功德林”中立碑掛牌、开林募缘,大割韭菜。
那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