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61章 李相从不犯错,他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们理解的不对

第361章 李相从不犯错,他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们理解的不对(1/2)

目录

章武六年,开春。

刘备正于德阳殿中批阅奏章,忽见李翊匆匆入内,手中捧着一份加急军报。

“陛下,成都急报。”

李翊双手呈上竹简,眉宇间带着几分凝重。

刘备接过展开,目光在简上扫过,神色渐渐变化。

良久,他长叹一声,将竹简轻轻放在案几上。

“曹操死了。”

殿中侍立的几位大臣闻言皆是一惊。

李翊微微颔首:

“细作来报,曹操于去岁冬日病逝于成都行宫。”

“临终前召曹丕、司马懿等人托付后事。”

李翊初看到这份奏报时,也感到有几分惊讶。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活了六十六岁。

按理说,他应该死在四年之后才对。

不知为何,他提前四年死了。

难道说是因为他这一生屡挫屡败,有了心魔,导致心态受到了影响?

因为心态确实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刘备起身踱至殿窗前,望着窗外微微飘落的雪花,沉默良久。

这位与他争斗半生的枭雄,竟先他一步离世。

往事如烟,从青梅煮酒到赤壁鏖兵,从荆州对峙到中原争夺。

一幕幕尽在眼前闪过。

“传旨,明日大朝。”

刘备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朕要与众卿共议此事。“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齐聚崇德殿。

刘备端坐案前,环视群臣,缓缓道:

“昨日得报,魏王曹操病逝成都。”

“朕虽与曹操为敌半生,然其雄才大略,实为当世豪杰。”

“今闻其殁,不免感慨。”

殿中一片寂静。

刘备继续道:

“曹操既死,其子曹丕继位。”

“诸卿以为,朝廷当如何应对?”

话音未落,只见兵相太史慈大步出列,拱手道:

“陛下,曹操新丧,蜀地必然动荡。”

“臣请率精兵五万,入汉中直取成都。”

“此乃天赐良机,绝不可失!“

刘备尚未答言,鲁肃已出列谏道:

“不可!曹操虽死,然其宗室根基深厚。”

“其必委任夏侯惇、曹洪等镇守要地。”

“更兼司马懿在侧,此人智谋深远,颇有城府。”

“又因司马家族之事怀恨在心,必倾心竭力辅佐曹丕。”

“此时贸然进兵,恐难取胜。”

太史慈闻言,浓眉一竖:

“此言何谓!”

“不趁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待曹丕稳定局势,再想取蜀难矣!”

鲁肃则正色道:

“子义勇猛,然兵者国之大事也,岂可轻动?”

“曹操经营蜀地多年,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又有蜀道天险。”

“我军若孤军深入,粮草供给困难。”

“一旦受挫,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况古往今来,灭蜀本非易事。”

“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二人争执不下,刘备目光扫过群臣。

见荀攸立于文官之列,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有所想。

刘备遂问道,“公达可有高见?”

荀攸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

他也比历史上的自己活得要久。

按理说,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鲜少过问朝堂之事了。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与名望,只需要让自己平稳落地就可以了。

多说多错,万一犯了点儿什么错误。

只会使得自己声名扫地,晚节不保。

不过既然刘备问起,荀攸乃从容出列,拱手道:

“陛下,太史将军欲速战,鲁大夫主张谨慎。”

“……二者皆有道理。”

“然臣以为,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

“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

“令曹丕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

“哦?不知是哪五路?”

“公达可细细道来。”

荀攸展开手中地图,指点道:

“其一,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西凉羌族部落,见羌族酋长。”

“赂以金帛,令起西羌之兵,先从旱路取武都。”

“羌人悍勇,曹军必分兵抵御。”

“其二,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

“令起南蛮之兵,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以击西川之南。”

“蛮兵熟悉地形,可扰曹军后方。”

“其三,遣使入交州,命交趾太守士燮走西水,猛攻益州郡。”

(益州有益州郡)

“士燮久镇岭南,兵精粮足,必能牵制曹军部分兵力。”

“其四,差使至降将申仪处,令起上庸兵,西攻汉中。”

“申仪素有勇略,又熟悉汉中地形,可为我军前驱。”

“其五,命马超起关中之兵,会合凉州李严部。”

“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

“马超威震西凉,足可令曹军闻风丧胆。”

荀攸说完,拱手道:

“五路并进,共大兵十二万。”

“曹丕本非治世之主,手下倚仗不过司马懿耳。”

“其纵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刘备听罢,微微颔首,随即环视群臣。

“诸卿以为如何?”

这个提议刘备还是比较认可的。

因为不用起中原之兵,汉朝本土主要动用的就是雍凉兵马。

那个地区的兵马,本就是军费开支最大的地方。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不用白不用。

至于其他四路,都不需要刘备来承担粮草军费。

所以对汉军而言,打赢了当然最好。

打输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刘备颔首,正色道:

“既然诸位都没有意见,朕便照此意办理。”

“着令内阁即刻拟定章程,另密遣能言善辩之官四员为使。”

“分赴羌族、南蛮、交州、上庸。”

“另传旨马超,令其整备兵马。”

“与李严部会合,准备出阳平关。”

“……臣遵旨。”

众官齐声应喏。

朝议散后,雪下得更密了。

刘备未乘銮驾,只命两名内侍掌灯,独自踏雪往未央宫行去。

雪花落在他的眉睫上,很快融化成水珠。

洛阳的天气向来如此。

“传首相。”

刘备在未央宫坐定后,对侍立在侧的黄门侍郎道。

不多时,李翊匆匆而至。

他身着绛紫色朝服,腰间玉带微斜,显然刚从繁忙公务中抽身。

见刘备面色凝重,李翊整了整衣冠,恭敬行礼:

“臣李翊,参见陛下。”

刘备盯了他半晌,才道:

“子玉,今日朝议,你为何一言不发?”

“须知,卿为内阁首相,百官之首。”

“魏国发生如此大事,你却缄默不言,甚失朕望。”

李翊这才直起身来,却不急着辩解。

只是静静站着,任由窗外雪光映在他清瘦的面庞上。

他今年以及四十四岁。

一晃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二十多年了。

他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

取而代之的,是鬓角已见霜白,眼角细纹如刀刻般深刻。

“……陛下。”

良久,李翊才缓缓开口。

“非是臣不欲言,实是臣拿不准该不该出兵魏国。”

刘备眉头紧锁,沉声道:

“卿乃朕之肱骨,算无遗策,智谋超群。”

“怎会拿不准?”

“陛下明鉴。”

李翊轻叹一声,“若论行军布阵,臣不如荀公达。”

“论审时度势,臣不及鲁子敬。”

“且近日臣忙于学政之事,对魏国局势确实了解不深。”

前两句谦辞,刘备就当是没听见。

显然李翊后面那句话才是他想说的重点。

那就是这段时间,李翊的精力一直忙于学政。

也就是改革察举制,为科举选官制铺路。

这耗费了李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所以他对外国之事已鲜少过问,也算是放权吧。

正如荀攸提出的五路大军伐蜀事宜。

在李翊看来,能不能成功不好说。

但不论成功与否,试一试不吃亏。

毕竟汉朝只动用了雍凉地区兵马,这本就是军支大头。

赢了就是赚,输了那也吃不了多少亏。

安心交给

刘备神色稍霁,示意李翊坐下:

“那依爱卿之见,觉得公达这五路大军之策,能否成功?”

李翊坐在绣墩上,双手交迭置于膝前,沉吟道:

“难说。”

“哦?”刘备挑眉,“此话怎讲?”

“五路并进,看似周全,实则各路人马难以协调。”

李翊分析道,“羌族、南蛮虽勇,却难持久。”

“交州士燮素来首鼠两端,未必肯尽用全力。”

“上庸申仪新降未久,忠诚堪忧。”

“唯有马超一路可恃,然关中兵少,恐难独当大任。”

刘备若有所思地点头:

“……子玉所虑不无道理。”

“不过你方才说忙于学政,是何要事让你连军国大事都无暇顾及?”

提到此事,李翊眼中突然有了光彩:

“陛下容禀,臣近日正大兴学校、私塾。”

“又在与各大世家周旋改革选官制度之事。”

“朕记得你曾上奏过此事。”

刘备回忆道,“如今进展如何了?”

李翊无奈地苦笑一声,叹道:

“……阻力重重啊。”

“臣于去岁给举孝廉定了个新制。”

“每郡十个孝廉名额中,须有三个寒门子弟。”

“兼之此前规定所有孝廉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授官。”

“那些世家大族表面应承,背地里却阳奉阴违。”

“臣不能面面俱到,最近也是为着此事忙得焦头烂额。”

刘备闻言,眉头又皱了起来:

“竟有此事?”

“上月南阳郡举了十二个孝廉,全是世家子弟。”

“此不仅违反名制数量,还违背臣定下的新规。”

“此事了。”

“济南郡倒是举了两个寒门,却是当地豪强的远亲。”

“家中田产比小世家还多。”

李翊说到这里,语气中带着几分压抑的怒意,又有几分无奈。

“更有甚者,公然宣称‘寒门无雅士’,拒绝推举寒门子弟。”

“放肆!!’

刘备拍案而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这些人是不是觉得朕太过仁厚,就敢不配合朕的首相推行新政?”

李翊连忙劝道:

“陛下息怒。”

“这些世家盘踞地方数百年,树大根深,一时难以撼动。”

“改革之事,急不得。”

强如光武帝刘秀,就搞一个度田制,清理世家的土地人口。

都差点儿阴沟里翻船,把汉家江山给丢了。

所以对于世家大族,李翊一直推行的温水煮青蛙的策略。

步子迈太大,就是下一个王莽。

凡事都需要缓缓来。

刘备停下脚步,凝视着李翊疲惫的面容,忽然叹道:

“子玉,你太辛苦了。”

说着,亲自为李翊斟了一杯热茶。

“改革选官制度确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朕知你心意。”

“寒门才俊埋没草野,实是国家之失。”

李翊双手接过茶盏,眼中闪过一丝疲倦。

“……陛下明鉴。”

“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得人。”

“若选官之制不改,寒门才俊永无出头之日,朝廷终将被世家把持。”

“卿所言极是。”

刘备坐回龙椅,语气坚定,“不论如何,朕都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

“若有世家胆敢阻挠新政,朕绝不轻饶!”

李翊起身,郑重行礼:

“臣谢陛下信任。”

“有陛下此言,臣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好了好了,”刘备摆手笑道,“你且说说,下一步打算如何推行新政?”

李翊重新坐下,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

“今年是章武六年。”

“时值新年,臣又拟定了《兴学令》。”

“欲在各郡县设立官学,招收寒门子弟。”

“又设‘明经科’考试,通过者可直接授官,绕过孝廉推举之制。”

“……嘶,绕过举孝廉,那些豪强能答应么?”

“况且设立官学耗费巨大,国库可支撑否?”

李翊早有准备,道:

“臣与内阁核算过,先从冀州、荆州富庶之地试行。”

“待见成效后再推广全国。”

“且各郡县原有学舍可加以修缮利用,不必全部新建。”

李翊依然是采取温和的手段。

知道你世家会反对,那我缩减规模,减少名额总行了吧?

难道你们这些手握土地、人口的世家豪强们,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朝廷吗!

总之,李翊就是在给世家们投下慢性毒药。

等到他们毒发身亡那一天,就是李翊贯行自己新政的那天。

“此外,臣以为应该在各州设立‘劝学官’,专司督导学业。”

“这也是为了鼓励寒门子弟入学求仕。”

君臣二人又详谈良久。

直至宫灯将尽,内侍来添油,刘备才惊觉时辰已晚。

“时候不早了,子玉且回去歇息吧。”

刘备关切道,“朕观你面色不佳,切莫太过劳累。”

李翊起身告辞:

“臣告退。”

“陛下也请保重龙体。”

……

章武六年,夏。

成都城内暑气蒸腾。

魏王曹丕自继位以来,大兴土木,扩建宫室,欲显新朝气象。

这一日,他正在新修的文昌殿内与近臣议事。

忽见殿外侍卫仓皇奔入,跪地急报:

“大王!边关急报!”

“齐国刘备调集五路大军,分进合击,欲取西川。”

曹丕闻言,手中葡萄串“啪”的一声落地,落成数粒在地。

他猛然起身,厉声道:

“细细报来!”

那侍卫额头沁汗,声音微颤:

“第一路,马超起关中兵,汇合凉州李严部,直取阳平关。”

“第二路,乃降将申仪,起上庸兵,进犯汉中。”

“第三路,交州士燮,起岭南兵,走西水,攻益州郡。”

“第四路,蛮王孟获,起南蛮之兵,犯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第五路,西羌羌王,起羌兵,犯西平关!”

“五路大军,来势汹汹!”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曹丕面色骤变,跌坐于王座之上,半晌无言。

俄顷,曹丕急召文武百官入宫议事。

不多时,众臣齐聚文昌殿,人人面带忧色。

曹丕环视群臣,沉声道:

“……诸位爱卿。”

“刘备五路伐我,诸位有何良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