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12章 新燕国

第512章 新燕国(1/2)

目录

第512章新燕国

建武十年,

定都於洛阳的全新汉室仍旧在推行著自己的改革。

比起新朝的王莽,

復兴汉室的刘秀,显然更有能力,对於人心的把握,也更加得当。

对他一直很好奇,故而喜欢暗中观察洛阳朝堂的孔光便疑问道:

“这位天子的生长环境,和王莽颇为类似,怎么二者差距,却如此悬殊”

王莽年幼丧父,

刘秀也年幼丧父;

王莽受到伯父抚养,

刘秀则是受到叔父抚养。

二者年轻未曾拥有名望时,也都低声下气,忍耐著稟性,结交过许多朝野间的人。

为何刘秀看上去,就心理健康不少

对此,

何博只是说,“这谁能知道呢”

“人性总是那样复杂,即便鬼神也难以预料。”

然后,

他还对沉思的孔光讲,“我这么聪慧,都不能解明其中的规律,你这样的头脑,还是不要纠结了。”

“好好旁观东汉的革新是如何定策,如何推行的吧!”

孔光赞同上帝对自己的评价。

他即便死了,身体都烂成了一滩污水,也没能在乱世中读懂有关“人心”的道理。

只能继续去看,继续去听,继续去学习了。

“好在我还有很多时间。”

虽然生前没有做下太多善事,

也没有尽到一名臣子,匡扶君主,治理好天下的责任,

但糊涂的孔光,也没有做下额外的罪孽。

这使得他能够寄存精神於冥土,再观看起人间的变化。

也许,

时光会让他通过领悟后人的智慧,启迪那愚钝的头脑。

这样想著,

孔光像生前那样,在洛阳朝堂中找到一个位置,端正的坐下来,摆出一副“臣子朝见君主”的姿態,安静的加入到了这场朝会中去。

而何博则是在记录下相关事宜后,转身离去,来到了黄巾军首领孙恩的身边。

这位太平道大贤良师已经很老了。

他年少时困苦,

年轻时追隨师长四处游歷,

在步入老年的前夕又率眾举兵,拉开了反抗新朝的序幕,

而在汉室復兴的眼下,

这位即便有著上帝出手照顾,为之疗养身体的老者,

终究没能抵过岁月的摧折。

他那自幼便伴隨在侧的肺病,让他於病榻上起起伏伏多次后,在今年彻底消耗干了他的力气。

但孙恩对此没有太大的抱怨。

他甚至还有些高兴和感激。

“老师曾经说我不能拥有长久的寿命,现在看来,他还是判断错了。”

六十五岁,

不管放在哪里,都是长寿的姿態了。

“而且我还在辽东埋下了名为『太平』的种子!”

说到这里,孙恩更是欢喜。

他抖动著白的鬍鬚说道,“这绝对会让老师感到震惊。”

何博就说,“要不要我现在帮你把孙冲叫来”

“你可以当著他的面嘚瑟。”

“……这倒也不必。”

他是快死的人,哪里受的住死鬼的衝击

还是等死下去再说吧!

何博將他从烧得暖暖的炕上扶起来,用塞满了的垫子撑住他的老腰,隨后便拿出册子,跟他说起了刘秀最近推行的东西。

孙恩静静听著,等上帝停止宣读后才发出新的声音。

“都是一些有利於国家的事情。”

“这才是真正的新朝雅政。”

王莽那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改革,怎么可能跟在老家耕读过的刘秀相比呢

“只是,这到底是为了帝王伟业而做的。”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被屁股之下座位操控的君主,会採取各种手段。

若分田释奴有利,便推行它;

若交好世族有利,也要推行它。

就像刘秀为了安抚因其分田於民,从而內心惴惴不安的河北豪强,选择了立郭圣通为后,將原配阴丽华置於贵人之位上一样。

“数代之后,也难免出现成哀那样的子孙。”

雄才伟略的开国之君,还可以保持自我意志,操控上下的权柄,明白该如何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

可后人啊,

总是哀之而不鉴之的。

“唉!”

“越是读史书,越是要为之感到伤怀。”

何博说,“兴亡常理,盛衰有时,只要尽力就好了。”

“何况聚沙堆积成塔,涓流匯聚为湖。”

“等到了该兴起洪流,摧垮旧世的时候,洪流就会到来。”

荀子早就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埋好种子,等待其发芽生长,总有成为参天之木的那天。”

孙恩便点点头。

他之后向上帝提出新的请求,“让我增长一些力气,我希望去外面看一看。”

此时的黄巾军,已经在辽东击败了高句丽、扶余等势力,並夺取了后者所开垦出来的土地,將之纳为自己的资粮。

相应的,

他们原本在山东河北的土地,也逐渐被汉廷所吞噬。

在这个封建的周室倒下,大一统集权的王朝出现才不到三百年的世界,

孙恩的理想並不能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而大部分世人在经歷了王莽时代的动乱后,对汉室的怀念,也让他们在了解、认同孙恩的理想之前,投入汉廷的怀抱。

毕竟,

刘秀是个好皇帝,

日子能在他治下过下去,那就不要再去改动了。

人总是有惫懒之心的,

目光长远、心智坚定者,更是人群中稀少的品种。

没有外力的推动,

谁会閒著没事,想著上战场,冒那掉脑袋的风险

后世那种得罪对手,还得罪自家地盘上的大部分力量的统治者,还是不怎么多见的。

……

行走在夏日温暖的郊外,

看著新开垦出来的土地,还有其中往来忙碌的百姓,

孙恩笑著说,“真好。”

“以后的燕国,应该会变得更好吧!”

在经过了多次商议后,

孙恩最终还是决定,建立一个正式的国家,並且从史册中,为它取一个符合现状的名字——

他先前没有这样做,

是因为黄巾军还要同中原的诸多势力对抗,他本人对於权势,也没有太大的追求。

但现在,

他马上就要离开了,

统治之地,也变成了化外的辽东。

按照人心流水的走向,还有上帝赋予走出中原的诸夏君子的使命,

这里到底需要一个足以凝聚人心、传播教化的政权。

如果他不採取行动,后人也一定会动起来的。

而到了那个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