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49璃院繁星 > 第955章 员工持股计划扩容

第955章 员工持股计划扩容(1/1)

目录

2103年秋分,李氏集团的"家业共庆会"上,保洁张阿姨捏着烫金持股证书的手指微微发颤。证书里夹着张全息芯片,轻点一下,青湖总部的光伏屋顶就在空中展开,每个闪烁的光点都标着"张翠兰的0.03%——对应3块光伏板的收益"。95后算法工程师阿哲举着自家的证书凑过来:"阿姨您看,我的光点挨着您的——咱这股份像门吸,环环相扣才结实。"非洲木雕工坊的卡伦通过全息投影晃了晃证书,边角还沾着木雕屑:"李总说'连扫地的兄弟都有份',我们部落的学徒也分到了——这证书比酋长的令牌还金贵。"李阳的指尖划过"持股人图谱",从1998年首批持股的7个核心员工,到现在覆盖全球3200名员工,每个名字旁都嵌着"入职时的第一个任务"——张阿姨是"给门吸作坊擦玻璃",阿哲是"给AI算法写第一行注释",卡伦是"刻第一个带门吸的图腾"。突然想起1985年那个雪夜,他给唯一的学徒发了半袋面粉当年终奖,那时的窘迫与现在的热闹,都藏着"日子要一起过"的实在。

持股计划的扩容设计,体现在"让保洁阿姨的股份能养老,实习生的期权能买房"的暖心里。李氏的"家业共享制"不叫"股权激励",而叫"给家里人分田":持股范围不搞"按职位划线",而是"按脚印算"——只要在公司干满一年,哪怕是社区服务站的兼职园丁,都能分到"基础股"(对应具体的门吸生产线或光伏板),张阿姨说"李总指着车间第三台机器说'这是你擦了五年的那台,以后它赚的钱分你一份'——比儿子给的赡养费踏实";股权收益不搞"年底一次性兑现",而是"按月发稻谷"——每月能拿到"股份分红零花钱"(够买两袋米),年底再分"年终奖股"(可兑换现金或增持),某单亲妈妈说"这钱不像工资,倒像家里的粮仓——月月有,心不慌";甚至连股权继承,都按"老规矩来"——可以传给子女,但必须带"传帮带义务"(教新人一个老手艺,比如张阿姨的女儿要学会"给门吸零件除锈"),某老员工说"这继承比家产过户动人——连手艺带股份一起传,根不断"。设计的"三不偏心"原则:不偏心老员工(新员工的"成长股"涨幅更高,鼓励"后来者追上")、不偏心高学历(保洁阿姨的"基础股"有保底收益,像"给自家老人留的口粮田")、不偏心总部(非洲工坊的股份按"木雕门吸溢价"计算,比国内同岗位高15%,卡伦说"这偏心偏得暖心——知道咱这儿赚钱不容易")。某持股协议里,藏着"老作坊的分账法":1985年李阳和学徒的"五五分账契"("卖门吸赚十块,你得三块"),现在变成"基础股+贡献股"的计算公式;当年三大爷说的"分田要留水渠",现在写进条款——每年从利润里提5%做"互助基金",帮持股人应对急难,某法务说"这协议看着是商业文件,实则是'家里的规矩'——有肉一起吃,有难一起扛"。

持股人的互动与认同,藏在"让保洁阿姨能给CEO提意见,实习生敢对总监说算法"的通透里。团队把"股权共享"变成"家里事大家管":每月"股东茶话会"不设主席台,张阿姨搬个小马扎就能坐第一排,指着全息屏说"车间的灯太亮,费电还晃眼",第二天工程师就改成了"随人流亮灯的智能系统";持股人能通过"家业APP"查看"自己的机器"——张阿姨点一下手机,就知道第三台门吸机今天赚了28块,够买两斤排骨,某员工说"这APP比股票软件强——看得见摸得着,知道钱从哪来";甚至连"股东大会",都开成"街坊评理大会"——讨论"新门吸定价"时,老员工说"得像当年那样'保本微利'",年轻人说"得留创新空间",最后按"股份加权+手艺投票"(老匠人一票抵两票)定方案,某经理说"这会吵吵闹闹像过年——但吵完更齐心"。互动中的"身份反转":保洁阿姨给研发部上课"怎么擦光伏板不留水痕"(影响发电效率),获赠"特别贡献股";实习生指出"门吸包装的稻壳填充太浪费",方案被采纳后提前转正,某HR说"现在没人看职位牌——持股人都是'老板',谁对听谁的"。最动人的"股份故事":云南竹编厂的残疾员工阿秀,用三年分红给村里修了座"竹桥",桥栏上刻着"李氏持股人共建",李阳去剪彩时,阿秀摸着桥板说"这桥比我的股份证还重——知道自己不光是赚钱,还能做事"。

持股计划的全球适配,体现在"让非洲的股份能换牛,欧洲的期权能付房租"的尊重里。李氏的"家业无国界",把中国的共享智慧与各地习俗揉成"面团":在非洲,股份分红可以兑换"牛和种子"(部落的硬通货),卡伦的学徒用三股分红换了两头牛,成了"有产者";在欧洲,股权证明与"租房积分"挂钩(持股满两年能优先租公司合作公寓),某工程师说"这比单纯发钱贴心——知道我们最愁房租";在东南亚,搞"股份换手艺"——员工可以用部分分红学竹编或木雕,某年轻工人说"钱会花光,手艺能跟着一辈子"。适配中的"文化彩蛋":非洲的持股证书用部落图腾木刻做封面,欧洲的用再生纸印着梵高的"麦田"(寓意"收获"),东南亚的系着竹编流苏,某国际部员工说"这些证书放在一起,像世界民俗展——但每张都写着'一起过好日子'"。最震撼的"全球持股人联动":中国员工用分红给非洲捐了100套"太阳能教室",非洲员工用股份收益给中国社区捐了木雕门吸,某公益组织说"这联动比跨国并购厉害——让不同国家的员工觉得'咱是一家人'"。

员工持股的本质,在于"让公司不是老板的船,是大家的筏子"的长远里。李氏的持股计划,分的不只是"钱",是"做主的权利"——让张阿姨敢对浪费说不,让阿哲敢坚持自己的算法,让卡伦敢给部落孩子承诺"有奔头"。某管理学家调研后说:"他们的持股制,像老北京的四合院——李阳是院长,但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钥匙;像李阳当年的门吸作坊,师傅和学徒同吃一锅饭,谁都知道'这锅饭得一起添柴'。"衡量计划成功的标准,不是"股价涨了多少",而是"员工吵架的内容":以前吵"为啥他工资高",现在吵"门吸该用竹还是木";以前怕"被开除",现在怕"公司走下坡路"——这种从"打工心态"到"主人意识"的转变,比任何财务报表都珍贵。

暮色中的"家业共庆会",张阿姨正给阿哲看自己的"股份账本",上面歪歪扭扭记着"2023年9月,分了186块,给孙子买了书包"。全息投影里,卡伦的学徒们举着持股证书跳舞,木雕门吸在篝火下闪着光。李阳看着墙上"1985年的门吸作坊"老照片,旁边贴着新拍的"全球持股人笑脸墙",突然想起三大爷说"独柴难烧,独户难富",现在这遍布世界的股份证,不就是把"柴"捆成了"火把"吗?

此刻,全球的李氏员工都在查"今日分红":中国的张阿姨盘算着给孙子买文具,非洲的卡伦计划着再招两个学徒,欧洲的工程师研究着"用分红买哪款门吸"。李阳知道,所谓员工持股计划扩容,从来不是分多少股份,定多少规则,而是像当年给学徒分面粉那样,让人能说"这家里有我的份"。而最好的股份证,就是张阿姨证书上那行小字:"你擦的每块玻璃,都让这家业更亮"——这种认同,比任何股权协议都扎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