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时机到了(1/2)
赵瑞刚指着报告中的配比表:
“这事儿主要是靠我师父郑怀城。他盯着镁铬砖的抗渣性数据看了三天,断定是砖体被钢水侵蚀导致合格率一直无法突破。”
他抬眼看向吕振邦,语气里满是敬重。
“我们想到了增加氧化锆,这东西熔点高,能跟氧化铬形成稳定的固液体。”
“至于到底加多少氧化锆,是师父一点点试出来的。从3%降到2.5%,又调到2.7%,每次间隔0.1%。”
吕振邦赞道:“2.7%,这数据可够精确的。”
“师父说搞工业来不得半点含糊。”
赵瑞刚笑了笑,“最后试到2.7%那天,平炉烧到1650摄氏度,砖面果真没出裂纹。我趁机提了个建议,把铬铁矿按品位分级筛选,三级以上的才往砖里加,钢水渗碳的问题也顺带解决了。”
他翻到报告最后一页,指着那组数据道,“分级后钢水纯度又提了两个点,才算稳稳达到91%。”
“好!好!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是把技术盘活了!”
吕振邦一边听一边拍大腿,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忽然放声大笑。
在他这个位置,看到的意义远比旁人看到的更深远——
赵瑞刚和郑怀城改进的镁铬砖配方,简直是打破了平炉炼钢的技术枷锁。
眼下平炉炼钢是主流工艺,而耐火砖的寿命与稳定性则直接决定了炼钢效率。
大毛专家留下的百分之八十的合格率早成了行业内默认的天花板——
这就意味着每十炉钢就有两炉因砖体侵蚀导致钢水成分不纯。
这不仅浪费大量的矿石焦炭,还得频繁停炉换砖,严重拖慢了生产进度。
冯一涛主导的百分之六十的合格率,虽然勉强能完成指标,但也是让炼钢成本居高不下。
可现在,新配方几乎抵挡住了钢水中氧化铁的侵蚀。
百分之九十的合格率对县里钢厂来说,每月能多产近千吨合格钢锭,够三个公社翻新农具。
停炉换砖周期从七天延到十五天,炉膛利用率直接翻倍,省下的焦炭不计其数。
往大了说,这是撕开了国外技术垄断的口子。
如今工业正自力更生,耐火材料短板一直受制于人,而这个配方不用进口设备,靠国内镁矿、铬矿就行,给中小钢厂提供了能复制的范本。
吕振邦当即就打定主意,这配方必须在全省推广,这对基层工业的带动作用无可估量。
更重要的是,突破大毛专家的临界值这一成果,直接给整个工业系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原来经验并非不可撼动,基层技术员也能凭借能力改写行业规则。
这种突破带来的信心,比90%的数字更珍贵。
它能让郑怀城这样的老工程师重燃攻关热情,也让市局后续推动耐火砖本土化生产有了底气。
想到这一切,吕振邦乐得眼角的皱纹都炸开了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