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重建行动(1/1)
青河水库溃坝后的第七天,泥泞的坝基上响起第一声挖掘机轰鸣。晨雾未散,老党员李长根就拄着拐杖来到工地,看着推土机碾过被洪水泡软的土层,浑浊的眼睛突然湿润——四十年前,他正是这座水库的第一批建设者。
“李大爷,您怎么又来了?”年轻的志愿者小陈赶紧扶住老人,递上一杯温热的姜茶,“昨晚下了暴雨,路滑您该在家歇着。”李长根却指着远处的塔吊:“我当年在坝底埋过木桩,哪里的土层松,哪里该多灌水泥,我比这些机器清楚。”他从布兜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磨得发亮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画着水库的老图纸,“你看这第三段坝体,当年打地基时遇见过流沙层,现在重建得格外当心。”
工地上,头戴安全帽的方玉明正在和施工队长争执。“按照老图纸,这里需要打五米深的水泥桩,但新规范要求七米。”他指着平板电脑上的地质勘探报告,“溃坝的教训就在眼前,不能有任何侥幸。”队长挠了挠头:“可现在水泥供应紧张,多打两米桩,至少耽误三天工期……”
“工期重要还是人命重要?”方玉明突然提高声音,抬头看见李长根颤巍巍地递来笔记本,“大爷,您这是?”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图纸:“当年我们没经验,坝基打得浅,现在你们有技术,可不能在老毛病上栽跟头。”方玉明接过笔记本,指尖触到纸页间夹着的旧照片——年轻时的李长根站在水库工地上,身后是飘扬的红旗和挥汗如雨的建设者。
中午时分,一辆满载水泥的货车驶进工地。车门打开,跳下来的司机竟是退休老军人陈建国。他拍了拍沾满泥浆的裤腿,指着车斗里的水泥袋:“听说工地缺材料,我联系了当年的老战友,从邻省调了这批标号达标的水泥。”人群中突然传来抽气声——陈建国手里攥着的,竟是三枚锈迹斑斑的军功章,“当年扛枪保家卫国,现在退休了,总得为家乡再出份力。”
工地上响起此起彼伏的掌声。不知谁喊了句:“老英雄把军功章都押上了,咱们还能不卖力?”年轻的焊工小张立刻举起焊枪:“今晚加班焊护栏,我保证每个焊点都过探伤仪!”大学生志愿者们则围在一起,用无人机拍摄工地全景,准备做成短视频号召更多人捐赠——屏幕里,推土机正在老图纸标注的流沙层区域作业,新打的水泥桩像钢铁卫士般插入地基。
傍晚,方玉明蹲在坝基旁吃盒饭,手机突然震动。打开一看,是网安支队发来的消息:“利益集团炮制的‘冤案’通稿已拦截,相关水军账号正在溯源。”他抬头望向远处,李长根正带着几个老工人给新桩体做标记,陈建国站在物料棚下,正给年轻志愿者讲当年修水库的故事,火光映着他胸前的军功章,比任何标语都耀眼。
夜风送来泥土的气息,混着新浇筑水泥的清苦。方玉明摸了摸口袋里的老照片——那是他入职巡视组时拍的,照片里的自己穿着笔挺的制服,身后是庄严的国徽。远处,挖掘机的灯光刺破暮色,在新坝基上画出一道温暖的光带——比起利益集团的暗流,此刻工地上涌动的,是千万人同心重建的热流,比任何阴谋都更有力量。
收工哨声响起时,李长根将笔记本郑重地塞给方玉明:“小伙子,当年我们用铁锹筑坝,现在你们用法律和技术护民,都是为了老百姓。这本子,算是老一辈给你们的‘施工指南’吧。”方玉明郑重接过,看见最后一页写着歪歪扭扭的小字:“坝基稳,民心才稳;官心正,天下才正。”
细雨开始飘落,工地上的探照灯次第亮起。方玉明望着雨中忙碌的人群,突然想起陈建国说的话:“再深的暗流,也冲不垮千万人堆起来的坝。”他掏出对讲机,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坚定:“各小组注意,明天凌晨三点,重点检测老图纸标注的流沙层区域,务必让新坝基经得起百年洪水——就像咱们的民心工程,经得起任何考验。”
夜色中,新坝基上的警示灯一闪一闪,像散落的星星。而比星光更亮的,是每个建设者眼中的光——那是对家园的热爱,对正义的坚信,更是对“重建”二字最朴素却最坚定的诠释。当第一缕晨光爬上坝顶时,推土机再次轰鸣,这一次,它推开的不仅是灾后的废墟,更是所有人心底对公平与安定的向往——那些试图搅浑水的暗流,终将在这重建的热流中,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