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历代名人大鉴 > 第59章 张艺谋

第59章 张艺谋(2/2)

目录

转型导演:从《红高粱》到“国师”的崛起

在担任了《一个和八个》与《黄土地》的摄影师,并主演了《老井》之后,张艺谋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制作经验,也对电影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87年,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执导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

《红高粱》的剧本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高密,讲述了“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一段充满激情与野性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的英勇抗争。张艺谋被小说中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情感所打动,决定将其搬上银幕。

为了拍摄出理想中的《红高粱》,张艺谋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选角方面,他独具慧眼,启用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巩俐和姜文。巩俐的美丽与倔强,姜文的阳刚与霸气,完美地诠释了“我奶奶”和“我爷爷”这两个角色。在拍摄过程中,张艺谋对每一个镜头都精益求精。为了营造出电影中那片生机勃勃的高粱地,他亲自带领剧组人员在黄河边种植了几十亩高粱。拍摄时,正值盛夏,高粱地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但张艺谋和剧组人员毫不退缩,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拍摄。

《红高粱》的画面风格极具冲击力,张艺谋大胆运用了浓烈的色彩,尤其是红色,贯穿了整个影片。“我奶奶”出嫁时的红嫁衣、红盖头,高粱地里的红高粱,以及最后洒在土地上的鲜血,红色成为了影片中生命力和激情的象征。在镜头语言上,张艺谋采用了大量的仰拍和俯拍镜头,仰拍展现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和英勇无畏,俯拍则突出了环境的宏大与渺小人物在其中的挣扎与抗争。影片中的配乐也别具一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歌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画面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1988年,《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荣获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奖项,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红高粱》的成功,让张艺谋一举成名,成为了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这部电影不仅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在国内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了观众对电影的热情。

此后,张艺谋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接连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1990年,他执导了《菊豆》,影片讲述了年轻女子菊豆被迫嫁给染坊主杨金山,却与杨金山的侄子杨天青产生了不伦之恋的故事。影片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张艺谋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拍摄手法上,张艺谋延续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染坊中鲜艳的布匹与灰暗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压抑。《菊豆》获得了第4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进一步提升了张艺谋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讲述了女学生颂莲嫁入陈家做四姨太,在封建大家庭中与其他姨太太明争暗斗,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影片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大红灯笼代表着权力和地位,点灯、灭灯、封灯等仪式则象征着姨太太们在家庭中的命运。影片的画面构图精美,对称式的构图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与故事的主题相得益彰。《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了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了张艺谋电影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1992年,张艺谋执导了《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一改他以往的风格,采用了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影片讲述了农妇秋菊为了讨个说法,不断上访打官司的故事。巩俐在影片中饰演秋菊,她生动地诠释了秋菊这个朴实、倔强的农村妇女形象。《秋菊打官司》获得了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张艺谋也凭借此片成为首位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华人导演。

1994年,《活着》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影片通过福贵的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张艺谋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残酷。《活着》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进一步巩固了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

从《红高粱》到《活着》,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他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社会现实展现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电影。他的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荣誉,也让他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张亮丽名片,被人们尊称为“国师”。

奥运高光: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2001年7月13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消息传来,举国欢庆。而对于张艺谋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正在向他走来。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执导了“北京8分钟”的表演。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张艺谋深知责任重大。在短短8分钟的时间里,他要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奥运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向全球观众传递北京奥运会的邀请。

张艺谋精心策划了表演内容,以中国传统的京剧、武术、杂技等元素为核心,结合现代的灯光、音乐和舞蹈,打造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表演开始,两名中国女孩身着传统的中国服饰,在悠扬的二胡声中,用中国的绘画工具在一张巨大的画卷上画出了奥运五环,寓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随后,一群身着红色服装的武术演员登场,他们矫健的身姿和精湛的武艺,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接着,杂技演员们带来了精彩的空竹表演,五彩斑斓的空竹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最后,中国着名歌手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共同演唱了《茉莉花》,这首具有中国江南水乡特色的民歌,通过两位歌手深情的演绎,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北京8分钟”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它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活力与自信。这次表演,让张艺谋积累了丰富的大型活动执导经验,也为他日后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奠定了基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张艺谋被任命为总导演,负责整个开幕式的策划和执导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奥运会开幕式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它不仅要展现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成就,还要符合国际审美标准,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理解和欣赏。

张艺谋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筹备工作。他们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寻找灵感。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开幕式的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并以“美丽的奥林匹克”为核心创意,通过“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梦想”等篇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奥运精神的内涵。

开幕式的亮点之一是巨大的LEd地面显示屏,它如同一张巨大的画卷,在上面呈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等壮丽景观。演员们通过舞蹈、杂技等表演形式,与显示屏上的画面完美配合,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文字”篇章中,数百名演员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活字印刷方阵,通过不断变换阵型,展示了中国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字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在“礼乐”篇章中,张艺谋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乐器编钟,演奏出了悠扬的音乐。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古装,翩翩起舞,再现了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辉煌。而在“梦想”篇章中,体操王子李宁手持火炬,在空中奔跑,点燃了奥运圣火,将开幕式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一刻,全世界都为之沸腾,中国也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和实力。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让张艺谋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它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之一”,赢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高度评价:“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张艺谋用他的智慧和才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魅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次经历,不仅是张艺谋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