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官家(2/2)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檀香袅袅。
片刻,赵祯伸出略显枯瘦的手,拿起文稿。
他看得不快,目光在字里行间缓缓移动,神情却很专注。
赵祯的文化本来就很高,虽然让他写作的话,那跟欧阳修丶王安石这些大文豪肯定比不了,但是这麽多年看下来,审美水平还是非常顶级的。
杨安国屏住呼吸,紧张地观察着官家的反应。
他看到官家起初眉头微蹙,似乎在咀嚼那开篇,随后手指在几个字上轻轻敲了一下。
再往下看,赵祯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而最后一段入眼,赵祯的身体似乎微微震动了一下,他反覆看了两遍,才缓缓放下文稿,目光望向殿顶的藻井,沉默良久。
殿内落针可闻,杨安国的心亦是提到了嗓子眼。
终于,赵祯收回目光,重新看向杨安国。
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问道:“此陆北顾,年几何?何方人氏?”
“回官家。”杨安国连忙躬身应道,“此子乃梓州路泸州合江县人,年方十七,此番是赴京应明春礼部省试,于国子监博士周敦颐处求学,前些日子由周敦颐推荐进入的国子监广文馆。”
杨安国这话属于是真真假假,前面八成都是真的,后面“于周敦颐处求学”这一成没那麽真,“由周敦颐推荐进入广文馆”这一成就是纯假了。
这也是因为杨安国很了解官家,明白自己这番话,就算有些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内容,官家知道了也不会细究的。
“一篇史论,竟能见微知着,将司马氏篡魏之祸,溯源于抡才制度之弊,更以史为鉴,警示于今难得。”
赵祯语气平淡,但“难得”二字,已是他极高的评价。
杨安国心中狂喜,正要再夸赞几句,却听官家话锋一转:“杨卿,你为国子监判监事多年,可知这十馀年来,礼部所取进士,近半数皆出自太学?”
杨安国心中一凛,连忙躬身:“臣丶臣略知一二,太学自胡安定主持以来,学风兴盛,人才辈出,此乃国家之幸.”
赵祯懒得听他的违心话,打断了他,乾脆问道:“是人才辈出,还是『太学体』一家独大,几成定式,以至于考官阅卷,非此等险怪奇崛丶堆砌辞藻之文,便难入法眼?长此以往,天下士子竞相效仿,唯求新奇偏锋,而忘经义根本丶实务民生,这也是国家之幸?”
官家的字字句句像冰冷的针,刺得杨安国后背瞬间渗出冷汗!
他这才明白,官家对太学体弊端丶乃至太学形成的某种“学阀”倾向,洞若观火!
对于昨日那场比试,今日官家关心的,恐怕远不止国子监的颜面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杨安国的心头——官家这是要对明年的礼部省试,甚至是对这笼罩科场十馀年的“太学体”文风动手了!
欧阳修等人力主的“古文体”恐怕真的要迎来转机,而陆北顾这篇横空出世的《仲达论》,无疑成了点燃这场变革的火星。
“官家明鉴万里!”
杨安国不敢再说话了。
赵祯的目光重新落在那份《仲达论》上,手指轻轻点着那句“使制衡之枢常在,公道之门常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