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 第262章 先把学生当人看待

第262章 先把学生当人看待(1/2)

目录

李清华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字字清晰,带着控诉般的力量!

台下,一片死寂。

这一次不再是麻木,而是另一种沉重。

无数双眼睛望着台上那个孤独的身影,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震惊、共鸣、委屈、长久压抑后的认同……甚至有些女生的眼眶已经发红。

主席台上的王德海脸色由灰败转为煞白,嘴唇哆嗦着,想辩解却一个字也吐不出。

魏洛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脸上的潮红退去了不少,只剩下一种深沉的、近乎悲凉的专注。

“魏局长刚才问,我对学校要改扩建、引进新老师、提升教学质量有什么看法?”

李清华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胸腔里翻腾的情绪,让自己的声音重新变得冷静而清晰。

“很好!太需要了!”

“我们缺教室!一到晚自习,连楼梯拐角都蹲满了人!”

“我们缺老师!尤其是好老师!那些拿着特级教师头衔的老先生,一学期能给重点班上几节课?普通班呢?自求多福吧!”

“我们缺实验设备!化学实验室里的酒精灯都快锈穿了!”

“这些,都是硬件。砸钱就能解决一部分。”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过魏洛,扫过台上的校长们,最后投向台下所有的学生。

“是人心!”

“是把我们当人看的心!”

“是把这所学校,真正当成一个传道授业解惑、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出路的地方!而不是当成领导升官发财的垫脚石!当成他们脸上贴金的政绩工程!”

“提升教学质量,靠的绝不是装摄像头!靠的不是把学生管得像个犯人!”

“靠的是让老师有心去教!而不是整天应付没完没了的表格、评比、迎检!”

“靠的是让我们学生有心去学!让我们知道,努力是有意义的,不是为了冰冷的分数,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为了我们身后那个也许一贫如洗、却对我们满怀希望的家!”

李清华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撕裂的穿透力:

“我们这些从山里爬出来的穷孩子,没有退路!”

“我们比谁都清楚,考不上大学意味着什么!”

“但我们比谁都需要希望!需要一点点像人一样被对待的尊严!需要一点点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冰冷的制度和口号!更不是永远高高在上的、虚假的‘关怀’!”

“所以……”

他的目光最后定格在魏洛身上。

“改扩建,好!引进新老师,好!提升硬件,好!”

“但请你们,”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说得极其用力,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请你们这些掌握着权力的大人们,先把学生当人看!”

“先把学校当个学校!”

“别让我们的青春,永远困在冰冷的摄像头下!”

“别让我们的热血,冻死在这些空洞的口号里!”

“我们穷,但我们不贱!我们想往上爬,想改变命运!这有错吗?!”

最后一句质问,如同沉钟,重重地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整个报告厅,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李清华因激动而微微起伏的胸膛,和他那双因为含着不屈的泪水而显得异常明亮的眼睛。

几秒钟后。

“啪!”

又是那声熟悉的、清脆的掌声。

依旧来自那个被拽到角落里的、眼神茫然的“傻孩子”。

他似乎只记住了鼓掌这个动作,只知道那个穿着旧校服的大哥哥,说的话让他觉得很……痛快?

这一次。

再没有人阻止他。

没有人咆哮。

没有人呵斥。

那孤零零的掌声,在巨大的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

接着。

“啪啪!”

坐在前排的一个女生,红着眼眶,用力地鼓起了掌!

然后。

“啪啪啪!”

“啪啪啪啪!”

……

掌声再次响起!

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轰然爆发!

这一次,不再有哄笑,不再有嘲弄,不再有看热闹的心态!

那是发自内心的震动!

是长久沉默后的宣泄!

是对那个敢于撕开一切虚伪、替他们喊出心声的同龄人,最直接的、最朴素的敬意!

掌声汇聚成汹涌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整个报告厅!

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炽热!都要真诚!都要持久!

台上,王德海彻底瘫软在椅子里,面如死灰。

刘副校长呆若木鸡。

钱副校长双手捂住了脸。

而魏洛,听着这震耳欲聋的、充满力量的掌声,看着台上那个在聚光灯下显得无比单薄、却又无比挺拔的身影。

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那股近乎疯狂的焦虑和恐惧,似乎被这澎湃的声浪冲刷掉了一些。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深的疲惫,和一种……重新点燃的、混杂着痛楚与决绝的亮光。

李清华挺直地站在台上,承受着这汹涌的、山呼海啸般的掌声风暴。

震耳欲聋的声浪裹挟着他,校服的衣角都在微微颤抖。

可他的目光,却穿过眼前晃动的光柱,越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似乎落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落在了那个他走出来的、藏在青峰最偏远角落的小山村里。

那里有他佝偻着背、在贫瘠土地上挣扎了一辈子的父母。

有他那间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泥土小屋。

有那个用木板钉成、摆着几本破旧课本的小书桌。

还有那些同样沉默坚韧、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乡邻。

他之所以能站在这个县城最好的高中里,不是因为他天资多么聪颖,而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穷,是原罪。

是锁链。

是他身后那个破败家庭的沉重枷锁。

唯一的钥匙,就是分数。

就是那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

所以他必须熬。

在漏风的教室里点着煤油灯熬。

在所有人都嘲笑他“书呆子”的孤立中熬。

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老师和校长们不耐烦的呵斥与隐晦的白眼中熬。

熬掉自尊,熬掉个性,熬掉所有属于少年人的轻狂和幻想。

把自己熬成一个沉默的、隐忍的、只知道刷题和考试的“优秀学生”。

他当上这个学生会主席,不是因为有什么领袖魅力,更不是因为老师们多么器重。

仅仅是因为——他成绩最好,最“听话”,最“懂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