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译电者 > 第25章 信号干扰

第25章 信号干扰(1/2)

目录

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中,一卷缠绕着弹片的电台天线静静陈列,金属表面布满灼烧痕迹。旁边的玻璃展柜内,保存着泛黄的干扰波形记录纸,上面用铅笔标注着“1950.11.27美军电磁干扰实测”。字幕:在长津湖的电磁战场上,无形的电波成为比子弹更致命的武器。当美军发动干扰攻势,志愿军通信兵在杂音与静默的夹缝中,用智慧与生命开辟出隐秘的通信通道。】

1950年11月27日总攻前夕27军前沿通信站【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志愿军报务员戴着防噪耳机,眉头紧锁地调整电台旋钮,镜头特写示波器上剧烈抖动的杂波。画外音:第27军《通信对抗日志》(1950年11月27日):“19时05分,美军启动全频段电磁干扰,我军通信信号强度骤降83%,紧急启用备用方案。”】

徐福才的手指在调谐旋钮上快速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却像被无形的手拽住,始终无法稳定在预设频率。报务员小李的耳机里传来刺耳的啸叫,像无数钢针同时扎进耳膜。“老徐,是白噪声干扰!”他扯下耳机,耳朵被压出的红印还未消退,“所有频段都被覆盖了!”

新兵小陈捧着缴获的美军干扰设备说明书冲进来,纸张边缘还带着燃烧过的焦痕。“他们用的是AN\/ARc-3电台改的干扰机,”他的声音因紧张而发颤,“功率能覆盖20公里范围。”徐福才摸出藏在棉袄内衬的频率表,上面用红笔圈着的备用频段,此刻正被杂波彻底淹没。

【历史考据:根据《抗美援朝电子战史料汇编》,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首次大规模使用AN\/ARc-3电台改装的干扰设备,采用“全频段阻塞式干扰”战术,发射功率达500瓦,可压制半径25公里内的短波通信。志愿军当时装备的日式15瓦电台,信噪比不足美军干扰强度的1\/10。】

杂音迷雾中的信号捕捉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志愿军通信兵将电台天线缠绕在松树上,用铁锅反射信号,镜头捕捉战士们用听诊器贴近电路元件分辨异常声响。历史录音:通信兵赵铁柱1996年回忆:“那时候耳朵比仪器还灵,得从满耳朵的‘滋滋’声里,听出有没有滴答的电码。”】

“试试3.7兆赫盲区!”徐福才突然想起三天前抢修时发现的频段漏洞。小李迅速调整频率,示波器上的杂波果然减弱了些,但依然盖过正常信号。小陈灵机一动,扯下棉袄内衬,将天线裹上多层棉布——这是他们自创的“消磁法”,能过滤部分高频干扰。

洞外传来美军战机的轰鸣,震得山洞顶部的冰棱簌簌掉落。徐福才突然抓住小李的手腕:“等等!干扰波形有规律!”他凑近示波器,发现每隔17秒,杂波强度会出现0.3秒的衰减。“这是脉冲式干扰!”他抓起铅笔在美军宣传单背面计算,“我们必须在0.3秒间隙发送电码!”

【技术解析:志愿军应对干扰的“时隙战术”:通过捕捉干扰波形的时间间隙(即“干扰盲区”),在极短时间内发送关键电码。经军事科学院模拟,该战术要求发报员反应速度达到0.1秒级,电码发送准确率需达98%以上,方可突破干扰封锁。】

信任危机下的盲发抉择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50式盲发电报本”,内页布满用刺刀刻下的电码符号,部分字迹因反复触摸已模糊不清。画面特写本子扉页用鲜血写的“信则生”三字,经鉴定为通信兵小李的笔迹。】

“师部来电!总攻推迟1小时!”小李突然从耳机里捕捉到微弱的电码,但杂音太强,后半段内容完全无法辨认。徐福才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新兴里的红色标记像团正在燃烧的火焰。“用盲发!”他做出决定,“把总攻推迟的指令,按约定的密码发出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