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译电者 > 第61章 工程攻坚

第61章 工程攻坚(1/2)

目录

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内,一根布满锈迹的角钢电极斜倚在玻璃展柜中,电极表面的“597.9-3号”钢印清晰可见,旁边是《蛛网通信网施工记录》第23页,泛黄纸页上记录着“1952年10月21日,首组蜂窝状电极阵列埋设完成”。字幕:当蛛网通信网的蓝图在岩壁上勾勒,志愿军通信兵走进了比战场更复杂的岩层迷宫。埋地天线的组网作业,是用刺刀在冻土上书写的工程奇迹——每一根角钢都要穿透30厘米厚的岩层,每一米电缆都要躲过美军的探测雷达,在地下3米深处,他们用血肉之躯编织着打不烂的通信网络。】

1952年10月21日上甘岭597.9高地前沿【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志愿军战士在弹坑间匍匐前进,背包上捆绑的角钢电极在阳光下闪烁。镜头特写通信兵王强手中的工兵镐,镐头处焊接着从美军坦克履带拆下的合金钢片。画外音:第15军《蛛网通信网施工日志》(1952年10月21日):“全兵团8个工兵连、17个通信班投入组网作业,首日完成12个节点的电极埋设,遭遇敌军炮击27次,材料损耗率达18%。”】

王强的工兵镐砸在冻土层上,迸溅的冰碴子刺痛着脸。他已经挥镐300余次,掌心的血泡破了又结,却只在岩层上凿出20厘米深的坑。“换钢钎!”他吼道,接过战友递来的美军航空炸弹残骸改制的钢钎,突然听见头顶传来尖啸——美军b-29轰炸机的轰鸣声盖过了炮火。

“卧倒!”班长赵铁柱扑过来,用身体护住刚埋好的角钢电极。500磅炸弹在50米外炸开,气浪掀起的冻土砸在王强背上,他却顾不上疼痛,爬起来就检查电极:角钢与铜线的焊点完好,伪装用的美军钢盔虽然凹陷,却恰好卡住电极防止移位。“狗日的,炸不断老子的地线!”他啐掉嘴角的泥土,继续挥镐。

【历史考据: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蛛网通信网材料清单》(编号1952-10-21-27)显示,组网作业70%的材料来自战场缴获:美军坦克履带钢加工为角钢电极,降落伞钢丝拆解为通信电缆,航空炸弹引信铜件用于焊点加固。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使材料短缺问题缓解40%。】

岩层迷宫的破冰之旅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战士们用“火烤冻土法”开凿电极坑——先用汽油喷灯融化冰层,再迅速插入角钢。镜头特写老周蹲在坑道内,用美军探雷器改装的电导仪测量土壤导电率,镜片上凝结的水汽模糊了视线。历史录音:原15军通信工程连班长王强2021年回忆:“岩层硬得像铁,一镐下去就冒火星,后来发现浇点盐水再挖,能省一半力气。”】

老周的电导仪指针在铁矿层区域剧烈摆动,显示导电率达0.8S\/——这是普通岩层的5倍。他立即在施工图上标注“此处设核心节点”,却发现图纸边缘被弹片削去一角,露出埋设法”。这个应急方案,源自三天前3号坑道的实战经验。

在537.7高地,张有才的13号坑道正在埋设首组蜂窝状电极。5根1.5米长的角钢呈60度角插入地下,电极间用从美军吉普拆下的铜线连接,接点处缠绕着降落伞布浸过的松脂——这是老周发明的“三重防水法”。当第一组测试信号从200米外的2号坑道传来,张有才发现信号衰减率比单电极降低35%,立即在岩壁刻下“蜂窝电极,奇效!”

【技术细节:埋地天线组网的“三密原则”在施工中成型:1电极密度(核心节点5根\/组,支线节点3根\/组);2埋设密度(相邻节点间距按岩层导电率动态调整);3伪装密度(每处接点覆盖3层伪装网,表层铺设美军遗弃的杂物)。相关规范被写入《志愿军地下通信施工手册》第4章。】

炮火间隙的生死作业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1952年组网作业急救包”,内有止血粉、绷带和3枚手榴弹——后者用于紧急情况下炸毁未完成的节点防止泄密。画面特写作业记录板上的血色手印,旁边标注“小李牺牲前完成最后一处接点”。】

10月23日黎明,测绘员小李在597.9高地主峰遭美军狙击手袭击。他腹部中弹,却用最后力气将岩层电阻数据塞进岩缝,手指在泥土中划出指向铁矿层的箭头。老周找到他时,数据记录本还压在身体

最危险的作业发生在“死亡弯道”——一段暴露在美军探照灯下的开阔地。通信兵陈大柱背着20公斤重的铜线,利用炮击间隙匍匐前进,每移动5米就用刺刀在冻土上凿坑固定电缆。当探照灯扫过,他立即将身体贴紧伪装网,任由融化的冰水渗入衣领,直到听见下一轮炮击响起才继续作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