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谛听行动(1/2)
沧龙遗恨锁深渊,
量子探针探古玄。
巨兽遗骸藏异谱,
虚时能量显关联。
纠缠态引幽蓝啸,
反向流冲数据癫。
一掷孤注断危链,
残章犹记古神言。
“沧龙号”的灾难余波在“探索者号”的钢铁走廊里久久回荡。
冰冷的金属墙壁仿佛也沾染了那幽蓝触须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却更深的压抑。
李世民躺在医疗舱的高压氧仓内,面色苍白如纸,左臂包裹在特制的生物力场抑制器中,但那幽蓝的脉络仍在皮肤下不安地搏动,像一颗沉睡在血肉中的异星心脏。
每一次搏动,都伴随着他紧锁眉宇间难以言喻的痛苦抽搐。
医生们束手无策,那印记已非单纯生理创伤,更像是某种更高维度的能量烙印。
林悦站在观察窗外,眼镜后的双眼布满了血丝和挥之不去的愧疚。
虚时探针,她的天才构想,最终成了点燃毁灭的火炬。
霍金的警告像冰锥刺入她的脑海:
“……主动接触深空未知变得极度危险……我们可能唤醒沉睡的巨人……”他们不仅唤醒了,还差点被彻底吞噬。
陈定邦那张在李世民崩溃意识碎片中闪过的、带着奇异微笑的脸,更让她不寒而栗。
指挥中心,巨大的全息星图下方,陈定邦的身影显得格外冷峻。
他正听取着关于“沧龙号”残骸定位和能量场残余分析的简报。
屏幕上,“沧龙号”的图标定格在幽暗的深渊坐标旁,标记着鲜红的“KIA”(行动中损失)。
他的表情没有悲痛,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专注。当汇报提到李世民手臂传感器传回的最后信息流,以及探针捕捉到的、被霍金称为宇宙暴胀期
“背景噪音”的原始回响时,他眼中才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灼热。
“代价是必然的……”陈定邦的低语在死寂的指挥中心无人听闻,“钥匙,已经开始转动了。”
时间在高压与伤痛中缓慢流淌。
李世民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顶尖的医疗支持,逐步从意识崩溃的边缘挣扎回来,但左臂的印记如同附骨之疽,成为他体内一个无法理解也无法摆脱的“异物”。
林悦则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数据分析中。
她将“沧龙号”灾难前最后获取的、那来自宇宙婴儿期的“心跳”
信号,与李世民左臂印记在遭受冲击时被动释放的混乱信息流进行交叉比对。
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信息流庞大、混乱、充满了超越人类认知的几何结构和物理常数。
林悦借助“探索者号”上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阵列,应用了霍金宇宙模型中对虚时间结构演化的最新数学工具进行解码。
无数个不眠之夜,她像在宇宙的沙海中淘金。
奇迹般的,一丝微光出现了。她成功地从李世民印记释放的信息洪流中,剥离并稳定下了一小段极其微弱、但结构相对
“清晰”的量子谐振信号。这段信号并非宇宙的“心跳”,更像是一种……“标识符”?或者说,一把“锁”的特定共振频率?
更惊人的是,当她将这个频率与“深渊之门”最后捕获的、那个冰冷几何符号进行反向推演时,发现二者存在某种深层次的联系。
这似乎印证了她的猜想:印记不仅是“钥匙”,本身也携带着指向“锁”(深渊之门核心)的信息密码!
几乎在同一时期,一项看似与深渊无关、却在地球考古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发现,通过加密信息流传到了
“探索者号”——越南石化巨兽遗骸。
在南海争议海域边缘,一次深海钻探意外揭露了埋藏在海床岩层深处的庞然大物。
初步挖掘显示,这是一具前所未见的生物化石遗骸,其形态狰狞而古老,体长超过百米,拥有多对巨螯和覆盖着厚重骨板的躯干,仿佛史前传说中的泰坦巨兽。
然而,真正的震撼来自于实验室:对其残留软组织提取物进行的dNA测序,显示出一个完全独立于地球已知所有生物谱系的、匪夷所思的基因蓝图!
它不属于进化树上的任何已知分支,是一个彻底的“异类”。
更诡异的是,化石内部检测到极其微弱、却异常稳定的异常能量残留,其频谱特征……竟与“深渊之门”散逸的幽蓝能量场有着某种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这份报告,如同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在“探索者号”的核心层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一个念头同时在李世民和林悦心中炸开:
这头沉睡了不知多少万年的巨兽,是否也曾接触过“虚时”的力量?它的存在,它的死亡,是否与那扇“门”有关?它那未知的dNA和残留的能量,是否隐藏着理解“深渊之门”和自身印记的另一条线索?
数月后,当李世民终于能离开医疗舱进行有限活动,左臂的印记被特制的力场抑制服严密包裹,他和林悦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报告,再次踏入了指挥中心。
陈定邦端坐主位,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两人。
李世民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已恢复了往日的锐利,只是深处多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阴霾和刻骨的警惕。
林悦则显得更加沉静,甚至有些疏离,只有紧抿的嘴角透露出她内心的决绝。
“陈老,”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沧龙号’的代价,我们铭记于心。但科学探索不会因恐惧止步。”
林悦上前一步,打开全息投影。
复杂的量子频谱图、dNA双螺旋结构旁标注着大量未知碱基序列、以及一个由无数幽蓝光点勾勒出的巨兽骸骨三维扫描图交织呈现。
“我们分析了‘沧龙号’灾难前获取的关键数据和我的印记在极端状态下释放的信息,”林悦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取得了两项突破性进展。”
她指向一段被高亮标记的、稳定循环的量子波谱:
“第一,我们成功稳定并识别了印记中一段特定的‘标识性’量子谐振信号。它并非无序的噪音,而是一种指向性极强的‘钥匙’特征码。理论上,我们可以利用它,在安全距离外,对特定目标进行非接触式的‘身份识别’或‘能量场探测’。”
接着,画面切换到越南巨兽的遗骸和dNA图谱:
“第二,越南发现的史前巨兽遗骸。
其未知的dNA谱系暗示它可能来自一个完全独立于地球生命树的演化支线,甚至……
可能并非原生地球生物。更关键的是,其化石内部检测到的异常能量残留,其量子层面的‘退相干’模式(deheretern)与‘深渊之门’散逸场的次级特征存在高度统计学相关。这表明,这头巨兽在生前或死亡时,极可能接触过与‘门’同源的虚时能量。”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直视陈定邦:“我们请求,对越南石化巨兽遗骸进行一次科考行动。目标:利用我们改进的、基于霍金虚时模型和最新量子传感技术的‘非侵入式量子共振探针’(NIRqp),对巨兽遗骸进行深度扫描。”
她详细阐述方案:“NIRqp将不再主动发射强能量信号去‘聆听’,而是利用印记解析出的‘标识性’谐振频率作为引导。我们设计了一种极其精密的‘量子纠缠态诱导共振’技术:在安全距离外,通过超导量子比特阵列,模拟并投射出与目标(巨兽遗骸)内部潜在虚时能量残留可能存在的‘基态量子纠缠态’极其相似的微扰场。
如果遗骸内部确实存在与深渊同源的能量结构,它将像一把被正确频率拨动的音叉,产生极其微弱但可被我们新型高敏SqUId阵列探测到的‘共鸣反馈’。
这就像用最轻柔的羽毛去触碰沉睡巨兽的神经末梢,获取其残留的‘记忆’信息,同时将主动暴露的风险降至理论最低。”
林悦的语气带着科学家的自信与一丝孤注一掷:
“这不仅能验证我们关于印记‘钥匙’功能的理论,更能通过解析这头史前巨兽与虚时能量接触的‘痕迹’,为我们理解‘深渊之门’的本质、运作方式,甚至其可能的‘目的’或‘历史’,提供前所未有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参照样本!这比再次直接挑战深渊本身,风险可控得多,价值也可能超乎想象。”
指挥中心陷入一片寂静。高级军官和科学家们被林悦大胆而精妙的方案所震撼,但“沧龙号”的阴影太过沉重。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定邦身上。
陈定邦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单调的叩击声。他深邃的目光在林悦和李世民脸上来回扫视,仿佛在评估一件新奇的武器。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
“非侵入式量子共振探针……利用印记解析的频率作为安全密钥……探测史前巨兽的虚时残留……”他重复着关键词,嘴角似乎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很有想象力,林博士。规避风险的同时寻求突破,这符合科学探索的谨慎原则。”
他停顿了一下,话锋却陡然转冷:
“但是,‘沧龙号’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与‘虚时’相关的探索,都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这头巨兽的dNA是‘未知’,其能量残留与深渊‘相关’。谁能保证,你们这‘轻柔的羽毛’,不会意外触碰到它沉眠亿万年的、与深渊相连的‘痛觉神经’,引发比‘沧龙号’遭遇更剧烈的反应?”
他站起身,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
“你们的请求,我批准。‘探索者号’将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目标海域的通行和安全保障由我方负责。但是——”
他目光锐利如刀,钉在李世民身上:
“第一,李世民同志,你的身体状况是行动的最大变量。你必须全程穿着最高等级的力场抑制服,并处于医疗团队的实时监控下。一旦你的生理指标或印记出现任何异常波动,行动立即终止,你将被强制隔离!”
“第二,”他看向林悦,“你们的NIRqp设备核心——那套模拟‘标识性’谐振频率的量子比特阵列,其最终控制协议和频率校准参数,必须与指挥中心主控系统实时共享并接受监管。
这不是不信任,而是必要的冗余安全保障。我们需要在最坏情况发生时,有能力瞬间切断‘钥匙’信号的输出。”
“第三,行动代号:‘谛听’。你们是去‘倾听’历史的低语,而非‘唤醒’沉睡的恶魔。记住你们的身份——是探索者,不是赌徒。如果探测过程中,目标遗骸出现任何形式的能量活化迹象,哪怕是最微弱的信号,探针必须立刻离线,科考队立即撤离!明白了吗?”
“明白!”李世民和林悦异口同声,但心中都清楚,这看似支持的批准,实则布满了监控的枷锁。
陈定邦需要他们的技术和发现,但也绝不会让他们脱离掌控。共享核心控制协议?这几乎等于在他们的“钥匙”上装上了陈定邦的遥控器。
装备精良的科考船“谛听号”抵达了越南巨兽遗骸的坐标海域。
这艘船经过特殊改装,搭载着林悦呕心沥血设计的NIRqp系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