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设计(1/2)
设计中的“视角”:解决问题的“多棱镜”——从用户到商业的全维度思考
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创造解决问题”,而“视角”则是设计师观察问题、拆解需求、推导方案的“底层逻辑”。它决定了“设计为谁服务”“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平衡多方价值”,是设计从“主观表达”转向“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从设计的本质与视角的关系、核心视角类型、功能与实践逻辑及经典案例四方面,拆解设计中“视角”的底层逻辑与应用方法。
一、设计的本质与视角:视角是“问题的滤镜”
设计的核心是“需求导向的问题解决”,而视角则是设计师对“需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认知框架。它像一面“多棱镜”,不同的视角会过滤出不同的关键信息,引导设计师关注不同的价值维度。
核心关系:
-视角决定“问题定义”:同样的用户反馈(如“APP不好用”),用户视角会关注“操作复杂”,商业视角会关注“留存率下降”,技术视角会关注“代码冗余”——不同视角会定义不同的“核心问题”;
-视角驱动“解决方案”:用户视角导向“简化交互流程”,商业视角导向“优化付费路径”,技术视角导向“重构底层架构”——视角决定了设计的“发力点”;
-视角影响“价值平衡”:设计需同时满足用户需求、商业目标、技术可行性,视角的选择决定了“哪些价值被优先满足”。
二、设计中的核心视角类型:从“用户”到“系统”的全维度拆解
设计涉及多利益相关方(用户、企业、技术、社会等),不同视角对应不同的核心诉求。以下是最常用的五大设计视角:
1.用户视角(UserPerspective):“用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
定义: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设计的核心是“解决用户的痛点或创造价值”。
核心关注点:
-需求分层:区分“显性需求”(用户能说清的,如“手机续航长”)与“隐性需求”(用户未明说的,如“充电时的安全感”);
-行为模式:用户如何使用产品?高频场景是什么?(如“老年人用手机时,字体大小、操作步骤的容错率”);
-情感体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如“支付失败时的焦虑”“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实践方法:
-用户研究(访谈、问卷、观察法);
-用户旅程图(UserJourneyMap):绘制用户从接触产品到离开的全流程,标注“愉悦点”与“痛点”;
-人物角色(Persona):基于真实用户数据,构建典型用户的“虚拟形象”(如“职场妈妈小A,30岁,注重效率与性价比”)。
案例:
-苹果iPhone的“用户视角”设计:通过观察用户“单手操作手机”的习惯(拇指可触及区域),将核心功能(返回、主页)固定在屏幕下方;针对“触屏误触”痛点,引入“防误触算法”,提升操作流畅度。
2.产品视角(ProductPerspective):“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持续提供价值?”
定义:以产品本身为中心,关注产品的“功能定位、用户体验一致性、生命周期管理”,设计的核心是“让产品成为用户问题的最优解”。
核心关注点:
-功能优先级:哪些功能是“必须的”(MVP,最小可行产品),哪些是“锦上添花”?(如“外卖APP的核心是‘下单→配送→售后’,社交功能是延伸”);
-体验一致性:界面风格、交互逻辑是否统一?(如“微信的‘绿色主题+底部导航栏’贯穿所有版本,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生命周期管理:产品在不同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设计策略(如“导入期侧重用户教育,成熟期侧重用户留存”)。
实践方法:
-功能矩阵(FeatureMatrix):按“用户价值-实现成本”对功能分类,优先投入高价值低成本的模块;
-信息架构(IA,InforationArchitecture):通过卡片分类法(CardS)优化功能层级,确保用户能快速找到目标;
-原型测试(PrototypeTestg):通过低保真/高保真原型验证功能逻辑,收集用户反馈并迭代。
案例:
-无印良品(MUJI)的“产品视角”设计:以“侘寂美学”为核心,去除冗余装饰(如电视机的“无边框设计”),聚焦“实用性与简洁性”,让产品成为“用户生活方式的延伸”。
3.商业视角(BessPerspective):“设计如何为商业目标服务?”
定义:以企业的商业目标为中心,关注设计的“投入产出比(ROI)、用户增长、品牌价值”,设计的核心是“平衡用户需求与企业盈利”。
核心关注点:
-商业目标拆解:设计需支持哪些具体指标?(如“电商APP的‘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盈利?(如“视频平台的‘免费+广告’模式,用户免费观看但接受广告,平台通过广告变现”);
-长期价值与短期收益:设计是追求“短期流量”(如“夸张的弹窗广告”)还是“长期用户信任”(如“无干扰的信息流”)?
实践方法:
-商业画布(BessModelvas):明确企业的“价值主张、客户细分、收入来源”,设计需围绕这些要素展开;
-A/B测试(A/BTestg):对不同设计方案(如按钮颜色、页面布局)进行小范围测试,验证其对商业指标的影响;
-数据驱动设计(Data-DrivenDesign):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如点击率、停留时长)指导设计优化(如“将高转化率的按钮颜色从灰色改为橙色”)。
案例:
-支付宝“集五福”活动的“商业视角”设计:通过“社交裂变”(分享福卡)提升用户活跃度,通过“品牌合作”(如与商家联名福卡)增加广告收入,同时通过“公益环节”(蚂蚁森林)强化品牌“温暖”的形象,实现用户、商业、社会价值的三重平衡。
4.技术视角(TeicalPerspective):“设计如何落地?技术是否可行?”
定义:以技术实现为中心,关注设计的“可行性、性能效率、可维护性”,设计的核心是“让创意从概念变为可运行的产品”。
核心关注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