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世界的再分配(1/2)
上一回咱们说到,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斯大林,在丘吉尔几乎被排除在外的情况下,就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条件,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罗斯福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换取了斯大林在德国战败后三个月内出兵的承诺,以期能减少美军在进攻日本本土时可能付出的惨重伤亡。这场交易,冷酷而高效,深刻地揭示了雅尔塔会议的另一面:在冠冕堂皇的原则之下,涌动着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算计。
当远东的“金羊毛”被悄然收入囊中之后,三巨头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欧洲。那个让他们齐聚一堂的共同敌人——纳粹德国,已经奄奄一息,它的命运,正摆在这张圆桌上,任由胜利者们裁决。同时,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一个全新的世界组织——联合国,其诞生的阵痛,也在这间宫殿里,达到了高潮。
战后的世界,应该是一副怎样的图景?权力,又该如何被分配和制衡?三位巨人的心中,各自都有一本厚厚的账本和一张精密的蓝图。
当话题转向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时,会议室里的气氛,短暂地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几乎可以说是和谐的统一。
斯大林首先发言,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他明确提出:德国,必须被“肢解”,必须被彻底剥夺其再次发动世界战争的工业和军事能力。这一次,必须一劳永逸。
莫洛托夫随即提议,在即将拟定的德国无条件投降条款中,明确加入“德国将被彻底肢解”的字样。
丘吉尔,这位一生都在与德国的威胁作斗争的英国首相,最初对“肢解”这个词的激烈程度,表现出了一丝犹豫,他担心英国的公众,可能难以接受如此严厉的措施。但这种犹豫,只持续了片刻。他很快便明确表态,他“欣然接受”这一提议。
罗斯福,同样表示了支持。对于这三位亲身经历了两次由德国发动的世界大战的领导人来说,永久地消除德国的战争威胁,是他们共同的、最基本的目标。
于是,一个看似惊人的共识,迅速达成了:德国,将被彻底解除武装,其领土将被分区占领,并可以考虑,将其分裂为数个独立的国家。为了研究“肢解”的具体可能性和形式,三方同意,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
然而,当讨论进入到具体执行层面时,这种表面的和谐,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第一个争议点,是关于法国的。
丘吉尔,以他那贯有的、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强烈提议,必须为法国,设立一个独立的占领区。他的理由非常现实:他深知,一旦战争结束,数百万美军,迟早会撤离欧洲,返回家乡。到那时,如果欧洲大陆上,没有一个强大的法国作为制衡,孤悬海外的英国,将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个实力空前强大、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苏联。这让他感到夜不能寐。
斯大林对此,报以毫不掩饰的、尖刻的讥讽。他反问道:“法国?他们凭什么?他们打开了国门,让德国人长驱直入,他们投降得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他担心,如果给了法国一个占领区,会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那加拿大是不是也该要求一个?巴西呢?还有波兰,他们打得可比法国英勇多了!”
丘吉尔毫不退让,他据理力争,反复强调一个强大的、复兴的法国,对于维持战后西欧的力量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他将法国,称为“欧洲稳定的第四根柱子”。
在这两位欧洲老牌政治家的争吵中,罗斯福,则像一个事不关己的仲裁者,一直沉默地观望着,没有明确表态。他对戴高乐将军那种高傲而独立的行事风格,一向感到不满和厌烦。于是,法国的问题,被暂时搁置了。
而第二个,也是引爆了整场会议最大冲突的议题,是战争赔偿。
斯大林,再次扮演了那个冷酷的、毫不妥协的债权人角色。他拿出一份清单,明确提出,德国必须向同盟国,支付总额高达20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其中,一半,也就是100亿美元,必须归苏联,以弥补他们在战争中遭受的、那无法估量的巨大物质损失。
这个具体的数字,像一颗炸弹,在会议室里炸响。
丘吉尔的脸色,立刻变得凝重起来。他刚刚收到伦敦战时内阁发来的紧急电报,电报明确指示他,坚决反对在现阶段,就设定一个具体的赔偿数字。英国人,对一战后那场灾难性的赔偿问题,记忆犹新。他们深知,一个被过度压榨、经济崩溃的德国,只会成为滋生下一次战争的温床。丘吉尔,以一种务实的、会计师般的口吻,反复质疑德国的“支付能力”。
罗斯福,则试图用他那惯有的、圆滑的技巧,来化解僵局。他主张,应该用“实物赔偿”的概念,来替代金钱的概念。也就是说,德国应该通过拆除工厂设备、提供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方式,来进行赔偿。这样,既能满足苏联的需求,又能避免在美国公众中,引起“我们又在为欧洲的烂账买单”的反感。
然而,这一次,斯大林的耐心,似乎耗尽了。
他的情绪,突然爆发了。那个一直以来,沉稳、冷静、不动声色的克里姆林宫主人,第一次在会议上,表现出了真实而强烈的愤怒。他重重地,将烟斗磕在烟灰缸上,用几乎是咆哮的语调,重提苏联在战争中付出的、那两千多万人的巨大牺牲。
他质问丘吉尔:“难道,在承受了如此巨大的破坏之后,苏联应该一分钱的赔偿都拿不到吗?”
他转向罗斯福,用一种极具讽刺的口吻说道:“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搬走德国的工厂,那还不如直接告诉我们,让苏联人民知道,他们什么也得不到!”
会议室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一场严重的、可能导致整个会议破裂的危机,已然降临。
最终,在剑拔弩张的对峙之后,三方,都各自后退了一步,达成了一项典型的、充满了外交智慧的妥协:
原则上,承认德国必须进行赔偿。
在莫斯科,成立一个“盟国赔偿委员会”,来专门讨论赔偿的具体数额和方式。
而那个引发了巨大争议的“200亿美元”的数字,将不再被视为一个必须接受的定额,而仅仅是作为赔偿委员会,“进行讨论的参考材料和基础”。
这个巧妙的措辞,给了所有人一个台阶下。斯大林,保住了面子,他可以将此解释为,西方已经原则上同意了他的要求;而丘吉尔和罗斯福,则成功地避免了被一个具体的、他们认为不切实际的数字所捆绑。
德国的命运,看似已经被决定。然而,无论是“肢解”还是“赔偿”,这些看似解决了的问题,实则各方都藏着自己的后手。一场围绕着德国的、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其伏笔,已经在这间宫殿里,被悄然埋下。
在处理完德国这个“敌人”之后,三巨头的议程,转向了一个更具理想主义色彩,却同样充满了权力斗争的议题——联合国的创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