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集:秦国困境(2/2)
回到相府,李斯已经在等着了,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这是各县报上来的,因缺粮闹事的村子,已经有十七个了。还有,军中的老兵说,前几日看到赵军的斥候在汾水一带活动。”
卫鞅接过名单,上面的地名密密麻麻,有些他亲自去过,当年还是亩产千斤的良田。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神里多了几分决绝:“不能等了。你立刻去调府库的存粮,先赈济渭南郡的灾民。再传我的令,让车骑将军嬴华带五千锐士,连夜赶往北境支援。”
“可没有陛下的旨意,调动军队是……”李斯迟疑道。
“出了事,我担着。”卫鞅打断他,“告诉嬴华,就用当年我们在河西用过的阵法,让义渠人知道,秦军的刀,还没钝!”
李斯咬了咬牙,转身离去。卫鞅走到墙边,看着挂在那里的秦国舆图,手指划过关中平原,一路向北,停在义渠的地界上。他忽然想起孝公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的话:“卫鞅啊,秦国能有今日,全靠你。新法若能推行百年,秦国必能一统天下。”
可现在,才不过十余年,就要毁于一旦了吗?
夜色渐深,相府的灯一直亮着。卫鞅铺开竹简,开始写一道新的政令,他要重新规范农具的形制,要严查粮种的发放,要整顿军器监……写着写着,窗外传来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最后停在了相府门外。
是嬴华派来的斥候。
“将军说,北境已稳住。”斥候跪在地上,声音带着兴奋,“按相邦教的阵法,我们佯装不敌,把义渠人引到峡谷里,然后前后夹击,斩了他们的首领,俘虏了八百多人。”
卫鞅松了口气,刚要说话,又一个斥候冲了进来,脸色惨白:“相邦,不好了!栎阳城外的几个村子,百姓听说府库开仓放粮,都涌过来了,说是要见相邦,求您彻查粮荒的事!”
卫鞅站起身,走到门口,远远望见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城门外,手里举着火把,像一条愤怒的火龙。他知道,这些百姓不是来闹事的,他们只是想活下去。
“备马。”卫鞅说,“我去见他们。”
侍从想劝阻,却被他眼神里的坚定拦住。卫鞅翻身上马,朝着城门的方向而去。火把的光芒照在他的脸上,映出深深的皱纹,也映出一双依旧锐利的眼睛。
他知道,前面等着他的,可能是旧党的陷害,可能是新君的猜忌,甚至可能是杀身之祸。但他不能退。
因为他是卫鞅,是那个在秦国推行新法,让这个西陲小国一步步变强的人。
城门缓缓打开,卫鞅的身影出现在火光中。百姓们渐渐安静下来,看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曾经,是他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让他们能吃饱穿暖。
“父老乡亲们。”卫鞅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新法不会变,秦国也不会让大家饿肚子。”他举起手里的竹简,“这是新的政令,从明天起,所有农具、粮种、军器,都按最初的规矩来。谁敢阳奉阴违,无论是谁,定斩不饶!”
人群里先是一片寂静,接着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卫鞅望着这些朴实的百姓,忽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只要百姓还信新法,只要秦军还能打仗,秦国就还有希望。
远处的宫殿里,新君驷站在高台上,看着城门外的火光和欢呼声,脸色变幻不定。旁边的甘龙低声说:“陛下,卫鞅这是在收拢人心啊。”
新君驷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攥着手里的酒杯,酒液溅出来,打湿了他的龙袍。
夜色更浓了,北风吹过栎阳城,带着寒意,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卫鞅知道,这场风雨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让新法像秦山一样稳固,让秦国像渭水一样奔腾不息,直到天下一统的那一天。
天边,渐渐露出了一丝鱼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