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别之巅 > 第94章 未雨绸缪(一)

第94章 未雨绸缪(一)(1/2)

目录

县民团属于王继亚直接指挥的人数约百十号人,另外还有二百来人的巡缉营,但有枪的不多,只相当于一个连。如果加上各区乡大大小小民团人数,差不多也有六七百人,比一个营人员多,但比一个团又少那么一点,加之是县级,于是在级别上就以团级编制,叫县民团,团长称团总。因为拿枪的人少,有时也叫县大队。

各区民团,在许多方面虽是独立的,但在编制上属县民团的一个中队,级别相当于营级。大多数区民团规模只相当于一个排,最多是两排。譬如杨晋阶民团,六十五人,四十八杆枪,分两个中队,相当于两个排。杨晋阶统管,称团总。每个排称中队,由团副带领。小队长就是班长。

周维炯入民团较晚,加之团副有人了,就让他任小队长。干了一年多,表现不俗,又因人缘好,懂军事,在黄三姑一案上经受住了考验,张瑞生极力推荐,就让他兼任教练一职。虽没提高级别,但在名誉上似乎跟中队长差不多,所以,待遇比小队长高半格,也就是每月多一块钱。

当了教练,方便多了,因为教练除了组织团丁训练外,还可以召集训话,上一些文化课,教他们军事知识,譬如如何训练、如何摆兵布阵、如何打突击、如何设伏以及怎么才能打好狙击等等。在这方面,周维炯可是科班出身,自然内行,于是周维炯威望逐渐日隆,不仅是团丁,就是团副一下,都很尊重他。

除训练外,晚上,没打更值班任务,又无娱乐活动,寂寞难耐之时,就邀周维炯聚餐,在一起喝酒聊天胡侃。周维炯也回请。交往之中,人们发现周维炯不仅军事本领过硬,还特讲义气,遇事侠肝义胆,譬如到黄玉山家,他就毫不犹豫,一马当先,保护弟兄。

这一点,特别够爷们儿,于是,他带的一个班的人又把周维炯从前的外号“炯爷”捡起来喊,久而久之,丁家埠民团的高层,譬如吴成格、张瑞生等,无视这种称呼,有时守着两位副总的面喊周维炯“炯爷”,两人仿佛没听见,也不管不问。于是,这个外号传了出去,别的班的团丁,也感到刺激,也直呼他“炯爷”。

周维炯对此也不驳斥,久而久之,这个外号,好像一个外衣,正好把他罩住。

周维炯就利用“炯爷”这个外衣,把一些志趣相投的喊在一起,表面上好像是吹大蛋,吃吃喝喝,打打闹闹,开一些玩笑,找一些乐趣,有时又似乎是交流训练,或面授机宜。

周维炯就利用这些活动,瞅准时机,找一些志趣相投的,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兄弟会”。别人看来,好像是个江湖组织,是个讲义气的同盟。实际上,在兄弟会里传播马克思主义,讲一些中国GCD的主张,一旦成熟,就发展成党员,还成立了丁家埠民团的党团支部。

兄弟会在民团是允许的,因为在大别山叫兄弟就像江西叫老表,是一种称呼,无外乎亲近而已,犹如叫老乡一样,没有啥嫌疑可说。不过嘛,在民团叫兄弟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信任。因民团要作战,多跟土匪作战,大山里,进去了,容易被土匪打黑枪,也就是背后十分重要。这样一来,剿匪需要配合,能把背留给的人才叫兄弟。所以,有生死与共的味道。

在他民团内搞这种结盟,似乎也有些拉帮结派的意味,按说是不允许的,杨晋阶也知道,但是,想起土匪岁月,也认为正常,最主要是他的妻兄弟张瑞生也组织了兄弟会,像张贤亮、王老末、李福胜、张瑞强等,足足八九个,都是张瑞生的把兄弟,所以,也没把这种组织往共党上靠。

周维炯在民团组织兄弟会只是个掩护,在兄弟会里,周维炯留意了一些人的出身。有三四个家庭特别穷,三天两头开小差,发工资了就捏着,想办法到街上黄玉山粮店籴米,连夜送回去,又连夜赶回来。

像肖柏恩,家住银沙畈,来回一趟要翻六座大山,还要过史河,说实话,背着一袋米,虽说不重,但是走那么远,又是来回,一般人是吃不消的。可肖柏恩没办法,一大家子等着,要是肖柏恩不按时送粮食回去,全家都得饿着,饿久了,会生病,甚至会送命。

有人可能要问,肖柏恩一家,为何要肖柏恩送粮食才能养活呢?难道家里其他人都是懒汉,都不干活混钱吗?这就是肖柏恩家的特殊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