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丝路诡途:甘肃探灵笔记 > 第234章 方言童谣

第234章 方言童谣(1/2)

目录

兰州,金城关。

老旧的巷口被傍晚的昏黄笼罩,空气里混杂着羊肉汤和尘土的味道。

一阵诡异的童谣顺着风飘进耳朵。

“黄河水,清不清,白塔山,青不青……”

那调子扭曲,像是用指甲刮着生锈的铁皮,断断续续,却有种黏腻的穿透力。

慕容澈的脚步停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

门虚掩着,里面传出女人压抑的哭声和一个孩子痛苦的呻吟。

他推门而入。

屋里光线昏暗,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躺在炕上,满脸通红,额头上盖着一块湿布,身体却在不停地抽搐。

女人见到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扑了过来。“先生,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他听了那个鬼调子,就烧成了这样!”

慕容澈没有理会她,径直走到炕边,手指在男孩滚烫的额头上一搭即收。

一股阴寒的能量,顺着孩子的经脉,正不断侵蚀他的生机。

“童谣的词,一句不漏地告诉我。”他的声音没有温度。

女人愣了一下,抽泣着背诵出来。

“黄河水,清不清,白塔山,青不青。铁桥走,铁锁横,羊皮筏子度亡魂。”

慕容澈的眉心微微蹙起。

这童谣的押韵方式很古怪。

它用的不是现代汉语的韵脚,也不是兰州方言的土韵。

而是一种早已失传的、基于特定声调组合的音律结构。

这种结构,天然就是一道咒文的骨架。

“这童谣,是谁教的?”

“不知道啊!”女人哭得几乎崩溃,“就是这几天,巷子里的孩子们都在唱,唱过的……全都病倒了!”

慕容澈的脑中,一个模糊的形象开始清晰。

能用这种古韵编织咒文的,绝非寻常邪祟。

它的怨念,必然与“教化”、“文字”有关。

民国时期,废科举,兴新学。

无数皓首穷经的旧式文人,一身才学无处施展,最终潦倒而死。

其中,必有心怀怨恨者。

怨气不散,化为地缚灵,盘踞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

一个私塾先生的怨灵。

慕容澈转身走出屋子,目光投向巷子深处。

那里,曾是一座破败的私塾。

越往里走,童谣的声音就越清晰,仿佛有几十个孩子在耳边合唱,每一个音节都带着冰冷的恶意。

空气变得湿冷,墙壁上渗出水渍,形成一个个模糊的人形。

尽头是一座坍塌过半的院墙,里面只剩下一片废墟。

一个穿着褪色长衫的虚影,正背对着他,佝偻着身子,用一根干枯的手指,在布满尘埃的残垣上划动。

正是那童谣的歌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