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大安 两地太平,姒玉也可以归家了(1/2)
第100章大安两地太平,姒玉也可以归家了
长羲三十二年春,距离姒玉离开瑶城已经过去两年。
虽然将临时朝廷落在西北边城,但她每月还是会去各地探访,致力于聆听各个城镇的民声,持续修正律法条例中的漏洞。
她也同相应官员言明,这些同样并非一尘不变,仍需根据百姓的回馈来调整。
魏、齐二地因为曾经的滞后,许多案件同样不能用大周普遍的标准看待,故而法理之外还应有人的灵活判断。
“就好比这桩宋氏被害案,杀人者姜某当年并非自愿与死者结亲,且据仆从所证,死者曾多次在夜间对她强行侵犯,手段暴力令听者惊颤。”
“男子于榻上侵害女子的事在大周闻所未闻,故而律法上也有空缺,家中私密事也很难管理到位,这也是我建立围场的初衷。”
“魏律最初判了姜某斩刑,我军攻入曲城后又按周律的妻杀夫罪将她改判为三年刑期。但后来我与刑部又将此案重新讨论过,一致认为如此刑期还是重了。”
“宋氏死有余辜,按围场准则也是连丙字围场都入不了的,而姜某勇敢地为自己提刀,不仅该无罪释放,还当给予嘉奖和无辜受刑的赔偿。”
从前礼国公府的命案发生在魏国国破之际,办案潦草且因是妻杀夫而未声张,直到仪仗离开后才被留下的官员翻出改审。
姒玉也是在分配围场查案宗时才得知此事,提出再度整改。如今她又将这桩第一次参与翻案的这桩案件记录在刑部法典中,作为演示的实例。
今年开春后,甲字围场终于陆陆续续放出些许男子。其中年过二十五还未通过考核的,即使容颜仍旧秀丽,也仍旧需要饮下绝子汤转入乙字围场。
而先前未被分入围场的男儿,年满十六后则按照同样的标准,如此循环往复。
按照奖励机制,当甲字围场中有男子通过考核,街市上对于男子的禁令才得以解除,出行离不得马车的姜素吟也总算可以正常上街逛逛了。
女子中顿悟者便更多了,除却犯下重罪者终生不得出,许多废弃行宫又重新空置了回去。其中不少人在出来后,还纷纷去春山行宫门口留下信件。
守卫将她们的信整理好呈给姒玉,姒玉每一封都读了。
信纸上字迹迥异,诉说着她们各自不同的真实过往,无数纯粹的苦难。
不是每个人都如她那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诸多帮助她的女子。她深知如此,故而也曾有过举棋不定,自己是否对她们过于苛刻。
但她们的来信同样开解了姒玉埋藏于心底的忧思,有人在信的末尾写道——
“曾经,我觉得你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可在你到来之前,我们也只有为男子上贡的自由。”
“现在我终于明白你想做的是什么,我为当初的冒犯而抱歉。谢谢你让我知道,自由唯有在平坦的道路上才有讨论的意义。”
“现下都是男子对我们退避三舍,生怕再被关入围场。想想大周统一天下之前,我们连寻常夜里都不敢出门,真是解气!”
这些她从未诉诸于口的话,在笔墨间不谋而合地铺展开来,这便是女子间的心有灵犀与殊途同归。
细细密密的动容于周身蔓延,过往她们激烈反对的模样仍历历在目,但总有人会改变。
姒玉深刻地感受到,认同的声音远比误解的力量强大。是她们的回音让她再度肯定,所坚持的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
将信件妥善收入匣中,姒玉下值离开行宫。
带着膳房蒸好的点心来到去年开春新扩建好的军营,恰是傍晚时分,宿明洲与严凤霄正在分别练兵。
她们所练的“兵”也并非正规官兵,大多是刚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平民女子。
根据从各城各镇考察得来的民意,许多女子错过了强制入学的年纪,而武馆数量又不似文堂那般多,想要习武便成了一馆难求。
向临时朝廷申请再多建一些武馆的声音有许多,但大周驻军得负责两地治安,防止男子再度闹事,每人的时间都安排得刚刚好,很难再抽派出人负责更多的武馆。
于是姒玉同其她官员们商量了下,将军营扩建,在黄昏时分由跟她过来的将领带她们一同操练。宿明洲与严凤霄每月还会抽出十日,去各城军营做指导工作。
姒玉在休息区等待她们结束,饶有兴致地看着一群女孩儿围着沙地玩耍。
前不久严凤霄也将小月亮严婵从瑶城接了过来,这孩子才三岁便神气十足,此刻正扎着两股冲天辫在专为孩童准备的休息区上窜下跳。
严凤霄刚派驻过来的时候严婵还太小,幸而大周育儿市场极为成熟,她聘用了两名奶嬷嬷在宫中带她,每隔半年回去看一次。
西北的白日比其它地方都要长,练兵结束到了该用晚膳的时候天还敞亮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