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归来(1/2)
第36章归来
且说贾蔷从姑苏带回了十几个小戏骨,还拿回了当年贾家存放在甄家的五万两银子。这笔钱,是贾家曾经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时,在南方经营得来的。
因一道有墨竹、林之孝等荣国府的人一起,这个账是明的。除去请小戏骨花的,大头银子进了公中。
王夫人便打上了这笔银子的主意。
李莞、贾珠带着贾兰、柔姐儿跟王夫人、贾政请安的时候,王夫人发作了。
王夫人道:“元春封妃是天大的喜事。现在荣庆堂也挪去西北角,一切都归位了。江南那笔银子,不正好修省亲别院吗?”
王夫人跟贾政的原方案,被一个称为“老明公山子野者”的人,给画了平面图。荣国府整个东边得全部推平,包括了东边下人住的一带群房,还要拆掉宁国府的会芳园,在这个基础上修大观园。其中,竹、树、山石、亭、榭、栏杆,说的是能用的都用原来的,可以省许多财力。
但是,李莞实地看了一番,造景的树木、回廊、亭子这些压根都不够。还要在外搞假山、石头,更是一笔巨资。
“母亲,若这般动土,江南的那笔银子,是不够的。”李莞道。
按照王夫人的逻辑:因为女儿要回娘家探亲,所以母亲要推平好几个并不太老的小区,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奢华别墅群欢迎女儿。李莞觉得这个逻辑,很有问题。要实现王夫人图纸上的内容,再加三万两都怕是不够。
王夫人冷声道:“这么大个家,国公府门第,还没有修别院的银子吗?不说跟吴贵妃在外买地修别院比,周贵人家里也在修。元春是妃位,难道还要被周贵人比下去吗?”
李莞道:“母亲,门口的朱漆刷的新的,荣庆堂也装好了,东院也修了。戏台子、佛堂也都建好了。连跟东院隔着的院墙都种了树,屋里的窗纱壁橱都换了。府里焕然一新,怎么叫没有修呢?”
“强词夺理。”王夫人道。
李莞娓娓道来:“府里为了建省亲别院,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您以为元妃娘娘回来看见了,是高兴还是着急?
如果让元妃知道,因为她的归省,让家里大兴土木,劳神费力,公中空虚,家道中落,您让她一个人在宫中如何得以安心?”
王夫人将手里的茶盏,重重地搁在她手旁的桌子上,发出一声脆响。“李宫裁,你不要危言耸听,说什么家道中落。”
本在李莞手中抱着“咿咿呀呀”的柔姐儿,一下子敛了声音。
贾兰本依在父亲贾珠身边。他望了一眼贾珠,得到父亲首肯后站了出来。
贾兰道:“昔日北宋的徽宗皇帝,就喜欢收集异石,修葺园林,以供赏玩。美其名曰“花石纲”。弄得天怒人怨,豪杰并起,内忧外患。最终金兵南下,造成靖康之乱,导致北宋的灭亡。祖母,古人云,玩物丧志。于国于家都是这个理。元妃娘娘一定不希望,在我们家里看到奢靡的颓败之景。望祖母三思。”
贾珠望着儿子小小的坚定的背影,心中甚是欣慰。一番悉心教育,将其培养成了一个有担当的小男子汉了。“兰儿说得对。我看那些假山石,也确实没有必要。”
王夫人语塞,一时竟想不到言辞来反驳她的小孙子贾兰。有了江南这笔银子,本想着挪些填补一下,就好了。被这么一说,王夫人也觉得图纸的规划,是有些过了。
贾政见贾兰,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镇定,对这个平时不大注意到的小孙子有些刮目相看。
“山石就不往外采买了,一应就着江南那笔银子用吧。”贾政道。
*
数月之后,荣国府的修缮完成,皆在公中的财力物力范围之内。正常装修,假山异石,奇花怪草,一律没有批。
荣庆堂的牌匾,正正地摆在了西北角新修好的院落。
贾琏跟王熙凤回了东院新修整的院子。
原来东北角的梨香院,如今给了贾蔷从姑苏请的十二个小戏骨。
而薛姨妈一家,则是被迁去了东北上一所幽静的房舍中。
薛家在京城是买了房子和门面的。薛家在京城还有生意。薛姨妈情愿在贾家挪来挪去,也不愿意离开,为的也是想将宝钗跟宝玉的婚事定下来。奈何贾政、贾母一直不松口,理由是宝玉还小。
此外,荣府还托人请了十个小尼姑、小道姑。其中一个带发修行的,叫妙玉。
一应事宜准备好后,就到了第二年。圣上恩准贾元春,于正月十五回来省亲。
正月初八那天,宫里就有太监出来看方位,并交代更衣、燕坐、受礼、开宴,退息等地点。后来,又来了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安排关防、围幕等大小事宜。
贾政不忘记用他的职权,调了工部官员,甚至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
贾珠得了休沐,每天也帮助督促看顾请的匠人扎花灯、摆烟火。
这般忙碌,一直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荣府上下才得以休息。
贾珠喝着一碗驱寒健脾的姜枣茶。李莞吃着白天蒸的糕点。房里无外人,两人叙着话。
贾珠道:“将来柔姐儿,是不得将她送进宫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