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案:痴(8)出发!去无想山(1/2)
第三案:痴(8)出发!去无想山
北周后期,我们乡里因战乱饿死了许多人。那时,爷爷就与我们现在一样大,23岁,正是人这一生中,最充满希望的年纪。我们家中颇有些钱财,爷爷便想着举事,在乱世之中碰一碰运气,成了便能封侯封将,便是不成,景况也不会比现在更差。他素来是个聪明谨慎的人,举事之前便思虑周到。他担心招募的乡民不服自己,于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在家中的正房安置了一面巨大古怪的铜镜,然后邀请愿意投奔的乡民来家中做客。那铜镜可以上下左右任意旋转,乡民来家中与他相谈时,他便在相谈的中途,让人对着镜子自顾。这时,镜子里面就会出现诸如禽、兽、花、木、石,甚至男、女、老、幼等人形图样,镜中人形有时甚至是帝王将相、传说中的神仙。爷爷告诉乡民,那铜镜名叫“灵虚溯影镜”,是佛陀遗留下的宝物,可以照出世人前世的模样。你能想象那些乡民看见自己“前世”时的震撼么?从此往后,爷爷家中被踏破了门槛。不光是本乡的乡民,还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所有人都争着来看爷爷家的这面“灵虚溯影镜”,没人不想知道自己上一世是什么模样。其实,那铜镜根本不是佛陀遗留下的宝物,它不过是面普通的铜镜而已。只是爷爷提前一天在绢纸上画些蛇、兽、人形、花草等图案,然后附在铜镜的夹层中。当有人站在铜镜前时,爷爷便翻转镜子,镜中便隐约出现绢纸上的图案,爷爷便根据随机显示的画面,告诉这个人他前世的模样。后来,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爷爷甚至来不及准备不一样的图案,便随意挥两笔墨汁,告诉来人,他的前世原是云雾。到了后期,前世是云雾的人便越来越多。有一回,来人心血来潮,对爷爷说,你替我们照出了前世的样子,却不知你前世是何人呢?说罢,便不由分说,簇拥着爷爷去铜镜前自照。爷爷百般推辞,却怎奈众人热情高涨,他便勉为其难的往镜前一站!这一站,院中之人都沉默了!因那镜中显示出了了不得的画面!如来!没错,所有人看见了,所有人都可以作证!当爷爷站在镜前时,镜子里分明就是端坐在…
北周后期,我们乡里因战乱饿死了许多人。那时,爷爷就与我们现在一样大,23岁,正是人这一生中,最充满希望的年纪。我们家中颇有些钱财,爷爷便想着举事,在乱世之中碰一碰运气,成了便能封侯封将,便是不成,景况也不会比现在更差。他素来是个聪明谨慎的人,举事之前便思虑周到。他担心招募的乡民不服自己,于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在家中的正房安置了一面巨大古怪的铜镜,然后邀请愿意投奔的乡民来家中做客。那铜镜可以上下左右任意旋转,乡民来家中与他相谈时,他便在相谈的中途,让人对着镜子自顾。这时,镜子里面就会出现诸如禽、兽、花、木、石,甚至男、女、老、幼等人形图样,镜中人形有时甚至是帝王将相、传说中的神仙。爷爷告诉乡民,那铜镜名叫“灵虚溯影镜”,是佛陀遗留下的宝物,可以照出世人前世的模样。你能想象那些乡民看见自己“前世”时的震撼么?
从此往后,爷爷家中被踏破了门槛。不光是本乡的乡民,还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所有人都争着来看爷爷家的这面“灵虚溯影镜”,没人不想知道自己上一世是什么模样。
其实,那铜镜根本不是佛陀遗留下的宝物,它不过是面普通的铜镜而已。只是爷爷提前一天在绢纸上画些蛇、兽、人形、花草等图案,然后附在铜镜的夹层中。当有人站在铜镜前时,爷爷便翻转镜子,镜中便隐约出现绢纸上的图案,爷爷便根据随机显示的画面,告诉这个人他前世的模样。后来,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爷爷甚至来不及准备不一样的图案,便随意挥两笔墨汁,告诉来人,他的前世原是云雾。到了后期,前世是云雾的人便越来越多。
有一回,来人心血来潮,对爷爷说,你替我们照出了前世的样子,却不知你前世是何人呢?说罢,便不由分说,簇拥着爷爷去铜镜前自照。爷爷百般推辞,却怎奈众人热情高涨,他便勉为其难的往镜前一站!
这一站,院中之人都沉默了!因那镜中显示出了了不得的画面!
如来!
没错,所有人看见了,所有人都可以作证!
当爷爷站在镜前时,镜子里分明就是端坐在莲花台上的佛陀如来!
爷爷的前世是如来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而这次,大家对待爷爷的态度比之前更加恭敬,甚至带着仰望与敬畏。毕竟从前看见的佛陀是庙里的泥身塑像,冰冷而高不可攀。可面前的这个佛陀却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可惜那时,后周柴荣已经坐稳了江山。爷爷投奔无门,他便索性不再想着举事了。他笑着对我说,封侯封相哪里比得上封神封佛呢?
爷爷自称佛陀转世,创立了大乘教。一时之间,信徒蜂拥而至,短短两年间,大乘教在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俗家弟子教团。
所以,我的兄弟,你看见了吧。我们大乘教的兴起并非是因为爷爷德行高远,他本人对佛教教义其实根本一窍不通。可是,只要他有本事让众人信服,他就能成为万众敬仰的神。这并非投机取巧,事实本就是如此。
爷爷在摄山的大雪中与我讲这些,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听的也不慎明白。
可是,这些年,我渐渐懂了。
***
“无想”,取自佛典色界四禅十八天中的无想天。无想即是无念,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提出,“立无念为宗”。无念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远离烦恼之妄想,体征宇宙本体之“真如”。
无想山上有无想寺,始建于六朝时期,在唐代武德年间有过重建,名无想禅院。寺后有观音岩瀑布、石观音洞与三处摩崖。
南唐韩载熙有《赠寺僧诗》,描写无想胜景:
无想景幽远,山屏四面开。
凭师领鹤去,待我桂冠来。
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
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小乘教的所在距离无想寺不远,以大山为屏障,迎面可望见观音岩瀑布,直泻而下,形成潺潺山溪,流经小乘教精舍。比起大乘教所在的摄山山谷,小乘教则多了几分水的气韵与灵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