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对比让幸福坍塌(1/2)
第1章对比让幸福坍塌
自从儿子林意鸣升到小学六年级,一直就有个问题压在穆晓歌的心头,让她吃不香睡不宁。她也跟丈夫就此问题讨论过很多次,丈夫林振樾倒是比较乐观。
他说:“我就不信,我这个为首都做了十几年贡献、年年纳税、遵纪守法、有房有车有工作的合法公民,我的孩子还就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了?”
每次林振樾说这个话的时候,声音都变得很大,情绪也比较激动。这一番话似在安慰她,也是在给他自己鼓气。
十几年的夫妻了,穆晓歌太了解林振樾了。每次他只要睁大眼睛盯着自己大声说话,就是心里没底,急需要她认同并附和他的观点。
穆晓歌每次都会说:“嗯,以后或许会有转机。网上不是在传北京也要像天津那样施行积分落户了吗?我们运气好的话,没准能赶上呢。”
当然,穆晓歌每次说这话的时候,也是没有什么底气的。连她都怀疑自己是在自我安慰。
听穆晓歌这么安慰他,林振樾意识到自己的语气有些焦虑了,反过来劝解晓歌。
“媳妇,别担心。咱们不是还有兜底的吗?我们的燕郊房子不是白买的。就算到时候儿子在北京没办法高考,咱们也不用陪孩子回老家念高中。不能像高哥那样搞得两地分居。”
穆晓歌知道高哥的事。
高哥是林振樾的同事,两口子都忙事业没顾上孩子,加上对中考改革抱有幻想,所以没有提前做规划,导致孩子中考后急匆匆从北京转到老家的县城里念书。
孩子从出生就一直在北京,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回到老家后,很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再加上老家高中条件差,那孩子突然就抑郁了,闹着要退学。
后来诊出患了抑郁症,到现在都还在治疗。高哥两口子几乎愁白了头,连工作都辞了。
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面前,让人不得不重视。
这些话这两年两夫妻说过无数遍,穆晓歌的脑子里也每天反复思量。可当再次听丈夫谈起,虽然仍会惶惑,她仍旧会心里一暖。
穆晓歌庆幸自己嫁了个有责任、有担当、又有长远眼光的男人。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心安排、规划着家里的未来。
穆晓歌一直对生活、对工作、对丈夫和儿子都挺满意的,感觉自己还是挺幸福,她也挺知足的。
可有时候,幸福和满足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在和身边的朋友、亲戚、同事做了对比之后,往往就会瞬间坍塌,进而让人产生自我怀疑。会质疑自己是否太容易满足了?再而心里会产生对自己混吃等死、不求上进、过于自我麻痹的愧疚感。
穆晓歌就是参加完在京同学会之后才幡然醒悟的。
在一年一度的同学会上,那个嫁到北京顺义农村的女同学,胖胖的脸上带着微微的自得,还有对穆晓歌的一丝同情。
她的话还颇有些苦口婆心的味道。
“晓歌,你可长点心吧。真得替孩子多考虑一步。我当初就是看我家老王是北京人,就是考虑孩子的未来才选择他的。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你没有看到吗?
两个孩子同一年高考,考了500多分的落榜了,在工地搬砖。另一个考了400多分的却上了大学,在同一个工地上做设计师。原因是啥?还不就是因为一个户口在河南,一个户口在北京吗?
你们家那个燕郊户口能顶啥用?跟咱们河南户口也差不多。还费劲巴拉的办个河北户口,你们两口子心可真够大的。”
同学一副怒其不争的样子,胖脸上的肌肉因为嘴里发出“啧啧”的感叹声而抖动着。
穆晓歌被同学身上浓烈的六神花露水味熏得难受。她不着痕迹的往边上闪了闪,再看着同学侃侃而谈带着三分傲气的脸,对她的反感也淡了几分。
同学确实有傲气的资本,她在择偶时就考虑到了未来孩子的高考问题,确实有前瞻性。她的女儿将因为她当初的英明抉择而比自己的儿子起点就高了一大块。
十几年以后,很有可能她的女儿和林意鸣就是网上段子里的那两个孩子,一个搬砖,一个做设计师。
人们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一对比,穆晓歌就感觉在同学面前矮上了半截,整个人都有些不好了。
她还隐隐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假如当初学习再努力一些,考上更好的大学,也能进个好单位拿到落户指标。
哪怕像同学那样嫁个本地人,也不会有今天这个难题了。
可她哪里舍得林振樾哟!
整个聚会的话题也无外乎车子、房子、孩子和票子。穆晓歌自我感觉在孩子这个话题上,她几乎没什么发言权。林意鸣不是北京市三好学生,连朝阳区三好也不是。航模、建模就别提了,连管弦乐器也不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