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没儿子要钱有啥用(1/2)
第14章没儿子要钱有啥用
李小婵今年44岁,正是半老不嫩的年龄,这个年纪作为女人来讲本身就有些尴尬,作为一个丧偶带娃的44岁女人,更是有着常人难以体及的酸楚。
小婵是穆晓歌同村的一个远房亲戚。她丈夫是晓歌的本家,辈份比晓歌低,见面称呼晓歌一声“小姑”。
小婵丈夫原本在郑州跟着别人做水暖工,收入还不错。两年前,孩子要念初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小婵去市里租房陪孩子念书。
她儿子穆光从小就是个聪明孩子,有些害羞内向,可学习成绩一直拔尖,是大家眼里公认的有出息的孩子。
刚开始去市里,她还舍不了家里的几亩地,遇农忙,她就市里村里两头跑,来回有六十公里路,累够呛。
后来,丈夫做主把地租给别人种,她才算轻松了一些。她勤快,闲不住,又在学校附近找了个活,帮人加工鞋垫,每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日子虽忙碌但也有盼头。
虽然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可能每日陪伴着孩子,看着孩子一天天进步,李小婵的心却是欢喜的。
丈夫每隔几个月就会转钱给她,儿子每个月都会拿回各类奖状,这让她感觉很幸福,觉得未来可期。
虽然她知道穆光这样的孩子,大概率会飞出县城、飞出省会,飞到更大的城市去。她还是和丈夫商量,再过几年攒够了钱也在县城里买套房,孩子长大了好找对象。
正当李小婵憧憬未来时却天降噩耗,因为连天的大风雨刮断了电线,她丈夫在施工时触电,当场死亡。
晴天霹雳一般,李小婵几乎吓傻了。懵懵懂懂的,她和几个亲戚去了省城料理丈夫后事,工地管事的也不耍赖,按照法律赔偿,最后加起来杂七杂八的赔了他们120万。
丈夫在世时,她和公婆小姑子的关系还不错。不曾想,这笔巨额的赔偿款却闹得一家人几乎分崩离析。
李小婵明着跟公婆说:“我不会改嫁,以后就专心陪着穆光,这些钱留着给孩子上学、结婚、买房用,我一分也不乱花。”
公婆当时答应了,可过了几天就反悔了,非要把款存在他们的名下。
婆婆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守不住的女人多的是,谁知道你啥时候找下家,我们没了儿子养老,再没了钱,活着还有啥指望?”
李小婵又痛又气,担心公婆拿了钱被小姑子一家骗了去,以后穆光上学没钱供就麻烦了。
双方僵持不下,谁也动不了那份钱。后来,经过村里书记和门里长辈的协商,干脆拿出一半的钱在市里买了一套房子,写的是李小婵和孩子的名字。
剩余的60万,公婆拿走30万养老,剩下不到30万李小婵存着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
李小婵经历了丧夫之痛后,又面临着亲情的分崩离析,一时间万念俱灰。可看着日渐消瘦、沉默的儿子,她又鼓起了劲,把房子装修好,决定顶起一片天,要跟孩子好好过日子。
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还算平静。搬进新房没多久,学校就出了新规定,也是为了便于管理,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住宿。
穆光半个月只休息两天,小婵一个人独守一个大三房,每天形影相吊的,甚是孤凄。期间,也有人给她介绍对象,让她往前走一步,都被她拒绝了。
她觉得,儿子本就心重,刚没了爸爸,妈妈再改嫁,那家真就破了。所以,她说什么也不答应。
可一个人的日子实在是难熬。
白天还好,晚上她就想儿子,想丈夫,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地掉眼泪,有时候就这么哭着哭着睡着了,醒来枕头湿了一大片。
她最盼望的就是孩子放假,数着指头日子过。每到孩子要放假的时候,她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孩子爱吃的东西,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最好。孩子也很懂事,每次都使劲吃,让她高兴。
孩子越是这样,她心里越是悲伤,家庭的剧变,让孩子过早的懂事了,缺少了少年郎的任性和轻狂。
她也同儿子谈过梦想,问儿子以后想考哪里的大学。
儿子说:“我想考北京的。”
这六个字让李小婵想了好久。她看着儿子稚气的脸庞,坚定的眼神,突然觉得感动和欣慰。
这孩子终究不是草窝里的土鸡,他是凤凰,凤凰就是要飞上梧桐树的。
而北京城就是那棵根深枝繁的梧桐树。
可一想到北京的高房价、高消费,她又开始担心,怕孩子因为家里穷受委屈,被人看不起。
李小婵思考了半个月,决定不能再这么颓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