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 百业兴 ◇(1/2)
125百业兴◇
◎一更◎
望星楼,二楼临街雅间。
看着下头人头攒动,回想起宋元意回京都那日盛况,宋元德和宋元满端着手里的酒,一杯接一杯地灌下肚。
“二哥,您还有那个念头吗?”
喝得醉醺醺的康王,一不小心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端王宋元德面露苦笑,随即摇了摇头。
先是所谓的自己人——户部侍郎,现在的户部尚书姜维信不听使唤;
再是各州商铺、田庄因乐尧巡察十三州后被撸了一通,元气大伤;
现在三弟这个官家众望所归,天时地利人和皆无,他还争个什么劲?
莫名其妙就败了个彻底,到现在都想不通,自己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输的?
或许,从父君选定老三继位时,他们就已经没有机会了。
可能更早,比如说,三弟被派去衔州赈灾那一刻。
罢了,当个富贵闲王也没什么不好。
日后这早朝,他也不想去了,向陛下讨道旨意便是。
宋元满半趴在桌上,猛拍了下桌子,大着舌头道:
“三哥命太好了。”
听着这话,宋元德又蒙头喝了一口酒,从舌尖到心头,都觉一阵辛辣酸苦。
是啊!
他命太好了。
此时,还在守先帝陵的信王宋元志:其实,你们俩命也挺好的。
-
内忧外患尽皆处理了一遍,大行朝的生息旺盛,农业渐丰饶,百业趋兴泰。
农工商士,国之石民,无谓贵贱,昭昭幸事。
农。
闵州稻、虔州薯、陇州稞、晋州棉、衔州锦、沧州鲜……
大行十三州,家家有余粮,户户存银有增无已。
岁收三季稻、亩产千斤薯、野蛮生长稞、海错江瑶鲜……百姓远离饥荒之苦,一日三餐食无忧。
平头百姓所食,亦是勋贵所用。
御寒纸裘、蚕桑织锦、千倾田棉……量力而行,各取所需,无需挨饿受冻。
晋州一户。
“阿翁,冬日里穿棉衣,肯定很暖和吧?”
个头都要超过老汉的小郎君,趁学堂放田假,和家里人一道采摘棉花。
干活的利落劲,和学室中之乎者也时判若两人。
“肯定暖和了,京都贵人们都穿它呢!”老汉笑着说。
回想起最初自己摘棉花赚铜板,之后自家也能种上卖钱,现在小孙儿进学家里有了存银。
望着一望无际的白花,更是红光满面了。
扭头又看向老伴,提醒道:“今年我们留一成棉,每人做身棉衣吧,再给小郎多做床被褥。”
“真留啊?不卖了?”
老妇人有些犹豫,每一枝白叠子都是钱,她舍不得自己穿用。
“要不只留小郎那一份吧,我用不着。”这么好的东西。
“阿翁,我不需要棉衣、棉被褥,还是拿去卖钱吧。”
打记事就跟着阿翁、祖母生活。
小郎君见过二老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的拮据,不由懊恼起自己为何要问出那句话。
“不卖,家里又不是揭不开锅了,别人去岁冬都穿上棉衣了,我们一家三口也得有。”老汉斩钉截铁道。
顾念老伴和小孙儿的心占据上风,摆出一家之主的威严,毅然决然做下这个决定。
其实家中生活已经好很多了,三人没必要为了点棉是卖掉换钱,还是留作自用犹豫。
只是先前穷怕了,习惯了能省就省点,来日方长,有备无患。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们,过了小半辈子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突然吃喝不愁、家有闲银存粮,许是得花上三年五载的功夫,才能真正适应。
-
工。
紧随其后的变化,是百姓家中或多或少增添了车架。
不再只靠两条腿出远门了,也不需要麻烦左邻右舍。
“你家也有驴车了啊?”
“嗐,刚买的,这不是为了进城方便吗?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有一辆驴车省事多了。”
“说得没错,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你这驴车真不错,费了不少银子吧?”
“也没几个钱,驴都买了,架子自然不能随便糊弄,托车人打的。”
“赶明儿我也打一副去。”
“那你可得快些了,十里八乡都找他造这些,我这一副都等了大半月。”
“哎!我这就去。”
……
车人,就是为马车、牛车、驴车、骡车造车架的匠人,也就是待诏的一种。
农户日子红火了,工匠生意同样不差。
无论是造木制农具,还是造车架,他们成天忙活着,不说日进斗金,但腰包也跟着鼓囊了起来。
-
商。
女子经商已经不再是稀罕事儿。
京都各大酒楼管事,都听说了打东边来了一味调料和一类食材。
只是来路不明的东西,他们不想当第一个尝试者。
万一出了茬子,随便来个贵人出手,就能把酒楼搞垮。
而这味调料和这类食材,便是出自沧州一女商贾之手。
小小的一间铺面,迎来送往百人之多。
头一回见着的民众,纷纷好奇想要进来一探究竟。
这铺子也敞亮,来者不拒。
无论是行走四方的商贾,还是当地酒楼、食肆的杂役,亦或是小老百姓,通通迎进门。
外头没有挂什么招牌,进门才见着堆在桌案上各式各样的海藻,干湿长短都有。
“掌柜的,你们这卖的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