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1/2)
第40章
退朝后,暗流涌动,朝臣们很明显地分成了四派。
一派以首辅刘廉为首,另有户部尚书秦子贺、吏部尚书愚鸿、工部侍郎刘运良、大理寺卿邝项光等约莫有一二十人。
这群人前前后后地走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刚才发生的事,对视间意味深长。
一派以赵良策赵阁老为首,身边聚集的是兵部尚书柳京、工部尚书田良吉、左都御史张浩正等人。他们同样是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处,不过眉宇间略显急躁,而且有几个人还围在张浩正身边想要他给一个说法,因为刚才进言的几人里有一个就跟在他身边,其他人觉得那人不该在没有与他们商议就上奏。
其余的陈祥陈阁老、礼部尚书张维运、刑部尚书简严、翰林院、翰林院等官员,则或是带着一两人,或是零散地望着宫门口走去,表情不一而足。
至于最后一派,当然是以周遇之为首的一群人。他们同样有十几人,其中包括锦衣卫指挥使尚元洲、宗人府、工部、户部等一众小官员。
因为周遇之正在沉思,所以一群人都没说话。
等出了宫门,闳司便匆匆走了过来。
“督主恕罪,卑职……”
周遇之擡手制止了他接下来的话语,道:“回去再说。”
他知道闳司想说的是什么,身为负责监察百官的东厂掌班,闳司连御史连夜写好的奏折都能拿到手,但却没有提前发现有人奏请立太子一事,实在是不该。
所以他得到消息后急匆匆地赶来,无非是请罪而已。
但周遇之自诩不是那无理取闹之人,对待属下也没有苛刻到这个地步,所以此事他并不打算怪罪,掌握接下来的发展远比追究责任更为要紧。
因此一回到周府,他便道:“说说吧,今日是怎么回事?”
闳司精神一震,忙回道:“禀督主,今日上书的几人是……”他将那几人的来历说了一遍,跟周遇之记忆里的别无二致,都是朝堂上的一些不起眼小官,小到如果不是他们今天站了出来,周遇之都不会记得的那种。
所以闳司一说完,他便觉得有些古怪。
按道理说,不应该啊……
立太子可不是他被御史弹劾这种小事,因为涉及到皇位的更叠,小官在这种事情上是没有什么发言权可言的。
纵观历朝历代的立太子,要么是由天子授意,要么是由某位亦或者某几位位高权重的朝臣来提出,其他人附和。
就比如本朝的三次立太子。
第一次是天佑帝提出。
孝睿太子既是嫡子又是太子,还是天子独子,所以等他满了三岁之后天佑帝就表露了立太子的意思,接下来便是筹备,一切都很顺利。
第二次是由当时的帝师,闻人大人上奏。
天佑七年六岁的孝睿太子去世,帝后哀痛不已。皇后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因为丧子之痛而抑郁寡欢,很快撒手人寰。期间天佑帝也好不到哪儿去,病了好几次,于是在天佑十二年他又一次卧病在床时,闻人帝师便提出接宗室子入宫以备不测。
这件事当时闹得很大,周遇之入宫后还曾听宫人们私下里提起过,说陛下大发雷霆,不但将自己的老师下狱,还想将他处死,但被当时的首辅苦苦阻拦。
但闻人帝师也因为此事被一贬再贬,直到几年后才能回京。
第三次闹得也很大。
周遇之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天佑二十八年,陛下四十三岁。
四十三岁的天佑帝成亲近二十年了,后宫不说佳丽三千,但前前后后还是有十几个嫔妃的,但这么多年却只有两个顺利诞生的孩子。
一个是皇后生的孝睿太子,在六岁那年夭折。一个是贵妃生的小公主,没能活过周岁。
所以哪怕天佑帝不愿意承认,但他也明白自己此生恐怕没有子女缘分了。再加上当时被当做太子养大的孝敦太子去世才两年,所以天佑帝对于谁做太子颇有些心灰意冷,在朝臣们举荐的人选中挑中了周王幼子赵熙。
而在没有确定人选的那两年时间里,有机会的那几个宗室动作频频,朝臣们也屡屡上书发表自己的意见,早朝更是吵得不可开交。
对了,当时第一个进言立储的人是首辅刘廉。
由此可见,立太子的话可不是谁都能说的。也就是天佑帝如今脾气好一些了,若是放在天佑七年,连帝师都被下狱的那会儿,今天那几个小官统统性命不保。
……所以他们是哪儿来的胆子?
亦或者说是受了谁的指使?
……
同样的想法浮现在其他人的脑海中,在周遇之成为东厂督主后才投靠过来的刑部主事,如今的刑部右侍郎娄长风道:“督主,此事是否与诸位王爷有关?”
“距臣下所知,万寿节前后,几位王爷、王妃、郡王、郡王妃等多次宴请,有几人更是出现在了京城的文会上。”
“或许是他们指使的?”
周遇之缓缓点头,“有可能。”
虽然那些王爷、郡王、世子们都在东厂的监视之中,并未发现此事的痕迹,但他们有心争夺储位不假。自己前阵子过寿的时候,就有收到过他们的礼物,不过周遇之对他们这些人都是寻常礼物照收,贵重礼物退回,而且不会与他们私下接触。
随后其他人也提了意见。
有怀疑那几个小官是愣头青,想借此讨好诸位王爷的。有猜测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是谁的,也有小声讨论陛下到底属意哪位宗室的……
但因为情报不足,说来说去都没有谁能下结论。
所以最后所有人都不再开口了,默契地将目光集中在了没有参与讨论的周遇之身上,显然大家都知道这里由谁做主。
而周遇之翻了翻那几个小官的履历,沉吟后道:“此事暂且观望。”
言下之意他们只做壁上观,并不参与上奏,但也不明目张胆地反对。他们这个派系的人只坚定地站在陛下这一边,陛下说“朕自有决断”,那便等待陛下的决断,若是哪位朝臣逼迫太甚惹怒陛下,他们便出手制止。
因为依照他对天佑帝的了解,周遇之觉得立太子一事,不可能很快就有结果。所以稳妥起见,他们前期先观望观望再说。
当然观望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所以等人走了之后,周遇之又召来了汪同、千柳等人,让他们与闳司一起,密切留意着各方动向。
然后这一留意,便是两个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