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回到古代当咸鱼 > 第61章

第61章(2/2)

目录

将回想起来的知识报上去后,裴清就没有再继续想了,什么时候他想到了再说,现在,他也不想太多想这些了。

裴清忙完了嘴巴,这下就轮到皇帝忙碌,又是要让国外的货商找裴清拿出来的作物,又是要司农寺的人搞育种和轮作套作间作的研究,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而最忙的人属于是司农寺的人,司农寺的官员本以为春耕后就可以轻松一段时间,谁知道突然从天而降一大堆的任务,忙得他们晕头转向。

最为可怕的还是这些任务他们仔细看过后,发现全都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要他们常驻农田的活,更是眼前一黑。

司农寺中其实也有一些见到这些任务后欣喜若狂,仿佛得到无上秘宝的人,可更多的人对于这些任务避之而不及。

哪怕是皇帝说做得好了可以升职,可一看做好需要的时间,不少人就情愿不做了。

发现司农寺官员的这些态度,皇帝很是不满意,直接撤职了好几位,才震慑住其他人。

只是为了这件事,皇帝也有些头痛,因为被撤职的这几位都是过于明目张胆的不情愿,可肯定还有一些心底不情愿,表面却伪装得不错的官员还没有查出来,让他们这样磨磨蹭蹭的,岂不是过于耽误了研究。

只是针对这个问题,皇帝和司农寺卿也没有办法,也不可能一段时间里,一点研究没做出来就要撤职什么,毕竟裴清之前也讲过,这种研究非常需要时间。

可真要等到过个好几年发现对方确实没有成果,再撤职,那就太耽误事了。

皇帝本来不想问裴清的,可是实在没什么办法,又想到了裴清。

“有人磨洋工?”裴清听完皇帝的话后诧异道。

“磨洋工是何意?”皇帝还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

“咳咳,就是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裴清尴尬地解释,不过他也有点没有想到,还有人敢在皇帝面前搞这种小动作,真不怕皇帝处理他们吗?

司农寺卿看出裴清的想法,解释了一句:“不管是育种还是轮作套种间作的研究都需要时间。”

所以短时间内就算没什么成果,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也不好处理,哪怕是皇帝要处理哪个官员也不能师出无名。

当然皇帝要是不在意名声,非要做点什么其他官员也拦不住,但这样一来皇帝的名声也毁了,这也是在破坏官场规则。

哪怕皇帝算是官场规则的制定者,可规则一旦制定,他也不能轻易破坏,不然就是在破坏他统治的根基了。

“陛下,司农寺的官员大多数也都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种植了吧,不管是让他们育种还是研究轮套间作可能都比较麻烦,为什么不让招田间种植厉害的农户来研究这些呢?”

“再或者找找看还有没有农家传人,虽说已经很少在史书上看到农家的身影,但应该还没有彻底断绝吧?”裴清说到后面也有点犹豫。

“或者再找找看民间有没有对农学研究很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招过来研究这些,只是给不给官职就看陛下的了,不过俸禄什么的应该还是要给,这毕竟也是在给陛下做事。”裴清说。

后两个主意皇帝听着点了点头,但是前一个找老农研究,皇帝忍不住眉头微皱,这真的行吗?

“陛下,老农虽说可能并不识字,也没有做过什么研究,但是他们的种植经验相当丰富,对各种作物的了解也很深,司农寺官员研究起来可能就是一样样慢慢研究,但是让老农来研究的话可以先吸收他们的经验,做出整理,然后再一步步地研究,节省时间。”

“毕竟这作物是活的,那若是哪一步做的不好,耽误了,可能又要等到明年才能再重新开始研究,时间耽误不起啊。”

这话让皇帝身体一震,沉思了许久,不得不承认裴清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

只是这些事他也不能一人做主,只能再招周相过来一同商议这事。

裴清就没有继续再掺和下去,他也只能出出主意了,具体实施的话,只能看皇帝的想法。

***

李家庄。

李兆林在田间埋头苦干,作为当世的农家传人,他和普通百姓其实区别没有多大,顶多就是比普通百姓对于种田多出了几分研究,所以产量高一些,自己也轻松一些。

村民在种田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也会来问他,因此在村子里的人望也高一些。

不过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了。

正劳作呢,李兆林忽然听到里正的声音,因为隔得有些远,听不太清对方在说什么,但里正似乎格外激动。

“李兆林,李兆林……”过了好一会,李兆林才发现里正似乎是在喊他,擡头看过去,就见里正急得不行地朝他招手,示意他过去。

“里正,有什么大事吗?”李兆林问。

“你也识字,你自己看。”里正刚才一口气跑过来,又喊了这么久,嗓子都有点哑了,干脆将告示塞给他,让他自己看。

李兆林疑惑地打开,愣住了。

告示的内容很简单,说是为了让作物增产,召集一批精通农学的人去京都做研究,可在县衙报名,包来往路费,如果能在召集的农学人中脱颖而出,可授官职。

“你种田那么厉害,一定能打败其他人,当上官的。”里正美滋滋道。

他可是了解李兆林的,对方种田可是一把好手,这十里八乡的经年老农种田都不一定能有他厉害,这要是当官了……

不说他能获得什么好处,他们李家村的腰板就挺起来了,没谁敢欺负他们了。

李兆林仔细地看着告示,注意到上面甚至说不识字但是精通种田的老农也能去,只要考校通过,便能参与研究。

以往也有这样的求贤才的告示出现,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识字,可这研究农学,居然可以不用识字,这种突破性的条件让李兆林看到心底一惊。

不光是李家村看到了告示,其他村的人也都看到了,如果只是说精通农学的话,大部分的老农并不会想到自己身上去。

在他们看来自己会种田归会种田,哪里学过什么农学,和他们不沾边。

可告示上的那句补充就让他们愣住了,他们居然也算是精通农学吗?

只是大部分的老农还是不敢去官府报名说什么,一来他们擅长种田的话,那就是家中种田的主力军了,万一报名去了京都的话,家里的庄稼什么的就耽误了。

要是能在京都留下的话可能还好,可要是留不下,就算来回的路费包了,也很是麻烦。

可他们都这么一把年纪了,就算在京都留下,又能有什么呢,不少老农都不打算去报这个名,毕竟这报名还得去县衙,光是想到这点就让不少老农担心。

可是不少老农的儿女知道告示内容后都心动了,尤其是听旁边人怂恿着说家中老父种田如何如何厉害,万一去了京都得了个官职呢,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他们也能鸡犬升天。

当官什么的实在是戳中了不少人的心,这些儿女也清楚,自己估计是当不了什么官了,可父母当官他们也有好处啊。

不光是儿女,族里的一些人也都催促着他们去,反正这来回的路费朝廷都包了,去去又何妨,赌一把,还让不少人把自己心里的顾虑给说出来了,拍着胸脯表示说只要他愿意去,这些后顾之忧他们来承担,只要他去了京都好好干,赢过其他人就好。

甚至也不只是他们,不少本地官员也开始动小心思,在他们看来,这是陛下求贤若渴,若是他们能献上一些人才,还能得到重用,那就是他们为官一方的政绩了。

在这种心思下,只要是平时名声比较大的精通农学的人才,或者擅长种田的老农,都被一股脑儿带到了京都。

哪怕有些人可能不想去,可在这样的浪潮中,也由不得他想不想去了,李兆林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他没有暴露自己农家的身份,只是以精通农学的人才身份推荐上去。

一到京都,李兆林就被人带着住进了农学研究院。

这是一个新弄出来的机构,也算不上是官署,只是供他们这些人居住,研究院前面是屋子,后面就是广袤的田地。

看着开垦好的田地肥沃无比,上面却什么都没种,让李兆林很是难受,很想种点什么上去,不浪费这些土地。

只是他也是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不敢轻举妄动。

农学研究院离裴家的田庄并不算远,算不上是皇帝特意安排,但也是有意无意就这样做了。

虽然裴清把招人的事说完之后,对于农学的事就再也没有开过口,可农学研究院离近点,万一又能刺激裴清想起点什么来,那就赚大了。

至于说想不起什么,那也没事,想不起就想不起嘛。

农学研究院招纳的人到了,裴清还挺好奇这个时代的对于农业的研究是怎么样的,不过考虑到自己水平也不高,裴清也不想过去打扰什么。

只是裴清不想,司农寺卿还是想听听裴清的想法,毕竟育种和轮套间作都是裴清提出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