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2/2)
辛归是郑平举荐的继承人,她颇有家学,虽然不怎么懂农事,但精通水利,做高阳国的大农也算专业对口。
郑平原来的那几个副手,除了最老实的一个被他带着前往大兴,余下的几个趁他不在别苗头的全被放到高阳各县指导农事,没想到会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寡妇截胡,幸而各县的农官也是官,较之从前在山上做野人时不知好了多少,他们又自知理亏,根本不敢有所怨言。
窦显显然知道些内情,闻言毫不犹豫地应下,反倒是梁华与姚绍闻言一怔。
秋收之后的冬季是一年里最闲的时候,就算高阳因为秦琬捣鼓出来的石墨,在秋冬之交多出了许多行商,也只不过是替郡主打理私产的府上僚属忙碌了些,同他们并不相干。
怎么突然要把他们都叫到郡主府去?
秦琬叫他们来,自然是为了与建元帝的五年之约。
具体的内容不能透露,但换个方式说出来还是可以的。
“此番陛下大败张定,却未能斩草除根,张定麾下部众尚存,却难以压制坞堡主,北方必定生乱。前次皇甫都督屡屡骚扰北方坞堡,有纵马践踏农田,只怕是将人得罪狠了,张定又受了陛下官职,那些坞堡主即使投奔我国,也难以越过旧主。”
秦琬表情严肃,下方众人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张定治下的坞堡联合起来推举一位盟主,然后去投奔燕国,那高阳郡的边防压力就太大了。
姚绍忍不t住问:“弊处如此明显,陛下不会不知,怎会让郡主一人筹谋?”
秦琬吐出八个字:“府库空虚,有心无力。”
众人一时默然,秦琬敲了敲桌面,将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然我等也并非全无胜算。”
“辛卿,你负责国中农事,你来说。”
辛归命人擡上了一架木框,上边悬着一沓大型图表,这是郑平带着下属总结一季收获时常有的手段,姚绍等人还是第一次见,因此颇为好奇地等着辛归的下文。
“今年夏日,郑郎君禀报殿下,今年冬日可能是个暖冬,未避免虫害,殿下特意在秋播之前烧田驱虫。”
众人连连点头,这事他们确实知道,只听辛归接着道:“今年秋天天气较暖,瀛水水位下降,河边露出大片滩涂,殿下恐蝗灾滋生,便嘱咐我等在各处掘地探查,这是我们探查的结果。”
辛归指着架子上悬挂的舆图,这是她带着膝下三个孩子绘制的高阳水脉图,上边用虚线和实线标注了瀛水的水位变化,以及水位下降后裸露出的滩涂,在各处滩涂上有着大片用朱笔绘制出的阴影。
“舆图中用朱笔标注出的地方,是我们探查过后发现有蝗虫卵的地方。”
众人不觉骇然,梁华忍不住问她:“蝗乃天降,卿如何知其从何而来?”
“我原亦不知。”辛归摇头苦笑,朝秦琬拱手道,“是殿下指点。”
她拿起案上的匣子,从中捏出了一只蚱蜢的尸体,交由众人传看:“诸君觉得,这蚱蜢与蝗虫可还相似?”
乱世荒年从不缺蝗灾,在场众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的蝗灾,从前受限于传统,从未往这个方向联想过,如今被辛归点出来,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姚绍谨慎地反驳:“我昔日所见,蝗虫体型更大,身上亦有斑,蚱蜢颜色青翠,似乎并不一样。”
万万没想到还真有狠人仔细观察过蝗虫的形态,梁华不禁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辛归在贾谧的辅助下将第一幅图取下,露出了验。在一个方圆各五尺的密闭空间中,这个模样的蚱蜢数量在25到62之间时,便会排列成行,朝着同一方向运动,同进同退仿佛军阵,超过74只,便不会再改变方向,而是一直向着同一方向前进[1]。”
这代表着什么自不消说,赵洛仔细打量着手中的蚱蜢,询问辛归:“孟仁既然熟知蝗虫习性,当有防治之法才是,只是不知此事与北地有和干系?”
“防治之法自然有,只是需要诸君通力协作。”辛归看向秦琬,“至于北境之事,不是我一介农官该操心的,诸位不妨询问殿下。”
见众人都转过脸看向自己,秦琬咳了一声:“且听辛大农说完,事关国中百姓生计,还需要慎重才是。燕军毕竟还没来,蝗虫可是迫在眉睫。”
姚绍与梁华这才收心,重新听辛归介绍起除蝗的措施:“滩涂中虫卵虽多,但要酿成大灾还不至于,高阳与北边又有山岭阻隔,零星蝗群很难翻山越岭。因此要防治明年春天的蝗灾,只需今年冬日,组织人手挖掘虫卵即可。”
姚绍一口气还没松完,便听辛归接着道:“然张定治下瀛阳、平原、上源三地必然不会有所防备,雌蝗虫每次可产卵60至80粒,由生至死两个月的时间便能生产三次,若明年夏日旱情加剧,让这些虫卵顺利孵化,到了明年秋冬,尚州必有大灾。”
姚绍只算一算数目便觉得眼前一黑,高阳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