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第 71 章

第 71 章(1/2)

目录

第71章

收到长乐王造反的消息时,秦烨是懵的。

桓帝四子,除了他之外的三人全部都出自太后,然而桓帝看重自幼好学的建元帝、太后偏爱相貌出众的阳平王,同为被长辈忽视的一员,长乐王说是被秦烨带大的也不为过,兄弟两人感情不可谓不深厚。

正因为深知长乐王易冲动的性格,秦烨才一直忍着没有给长乐王通信,可现在长乐王居然造反了!

造反就算了,还是跟着高祖一脉的诸王造反,拥立的也是高祖的子嗣,他图什么?

深觉几年不见弟弟就性情大变的秦烨越发不敢给长乐王送信,他如今身在敌营,一旦泄露了身份,便会招致杀身之祸。

匆匆书就一封信送往高阳,秦烨便收到了虞侃的传召。

他现在是虞侃的心腹幕僚,除了这种大事,虞侃自然要询问他的意见。

秦烨去的路上已经在思考如果虞侃提出趁乱进攻周国,他该如何糊弄过去,但虞侃的内斗精神超出了他的想象,他问的问题居然是:“今周国生变,吴王与瀛阳王皆欲图周以建功,承光以为如何?”

吴王自不必提,燕国辅政大臣之首虞敬临终前举荐的继任者,却被虞侃排挤,目前只在地方任州牧。瀛阳王则是继承了虞敬爵位的嫡长子,目前任洛州刺史一职,与长乐王是相距不远的邻居。

他们两个提议借机攻周,显然不是为自己图谋军功,而是正经为了燕国的将来,但虞侃并不这么想。

秦烨突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试探着提议:“昔年瀛阳宣王在时,常总帅六师,亲履战阵,国中无人不服。明公却坐镇中央,虽有佐命之功,却为国人所轻,所不及者,唯军功而已,何不效法瀛阳宣王自为之。”

虞侃早年一事军功卓著,否则不会从燕国宗室里脱颖而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但自从景昭皇帝逝世,国中战事多由虞敬主持,虞侃疏于战阵髀肉复生,如何肯再去前线吃沙子。

何况他还有别的顾虑:“承光误矣!如今陛下年幼,景昭皇帝托付之人唯余我一个,我若擅离京师,又能将陛下托付给谁呢?”

皇帝都十七了,孩子都有了两个,怎么就不能理政,虞侃这话倒像是皇帝才三岁。

试探出虞侃的态度,秦烨彻底放下心,面上诚惶诚恐地给虞敬道歉,又重新吹捧了虞侃一通,方才继续给虞侃出谋划策。

“周国是大国,若不能一战而胜,恐使宋国坐收黄雀之利。何况燕周两国世为邻好,我燕国又居于中州,教化之盛天下仰望,岂有邻国有难却趁火打劫的道理,这不合信义。”

秦烨此话一出,虞侃便来了精神:“得卿一言,我再无顾虑。”说着便让人取绢帛来赏给秦烨,自己则急匆匆入宫面圣。

因此秦烨只得再次写了一封信送往高阳。

这便是秦琬此刻拿的两封信。

安顿好高阳内政,又与秦萌达成了一致,秦琬便将办公地点搬到了晋王府上,这两封封得严严实实的信,自然也没有瞒过晋王,晋王没有探究的意思,秦琬却不肯放过他,拉着他问起了从前的旧事。

“那日叔父言辞间直指四叔是此番主谋,不知有何内情?”

“算不得内情,这一笔写得重了,得这样。”

晋王借着指点佛奴练字避免将视线落在秦琬手中的信纸上,无奈道:“这些事迟早瞒不过去,告诉你也无妨。当初四兄联络诸王‘共谋大事’,给我也寄了信件,我虽推拒了却看在阿父的面上未曾奏明陛下。谁知道长乐王居然会同意这么离谱的建议?”

“叔父那些都是小节,若陛下觉得我那日信中所言有理,便不会声张。”秦琬慢条斯理地将两封信挂起来重新晾干,安慰晋王,“叔父只管放宽心就是,只是将来再想位及三公怕是难了。”

晋王倒不生气,反而觉着悬着的心落了一半,只是道:“你都不知道情况,就敢和陛下说我知情不报?”

“叔父那日表现的那般明显,难道很难猜?”秦琬从容道,“手心手背都是肉,个中痛心之处,陛下自有一番体会。再者以叔父如今的选择,谁亲谁疏还不是一看便知。陛下将心比心,自然不会因此为难叔父。”

晋王挑眉:“你倒是有信任他。”

秦琬点头:“陛下是个好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