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章(1/2)
第87章
好在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忙,建元帝白天应酬了一天还要赶在宫门关闭之前回宫熬夜看她的上万字的奏表,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秦琬再进东堂时见建元帝眼下青黑,关切道:“朝政总是忙不完的,陛下当以圣躬为先才是。”
建元帝虽然通宵未眠,但精神还挺足,闻言瞥了她一眼,戏谑道:“吾还年轻。”
秦琬:“……”
学人精!
当年建元帝多正经一个人,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阳平王忍俊不禁:“怀琰也只有在陛
秦琬佯做不乐:“琬难道对叔父不够尊重吗?”
阳平王扭头便同建元帝告状:“陛下瞧瞧,家中晚辈还有谁敢这么同臣说话?”
建元帝难得没站弟弟一边,而是替秦琬说了句公道话,当然,听起来还不如不说。
只听建元帝道:“怀琰这些年已经够收敛了,早年间她对我也不见得有多尊重,可见确实是年岁渐长,越发懂事了。”
那时秦琬方才穿越,即使大面上做的再周到,也总有露出行迹的时候。建元帝早前只当她是在越厉王面前习惯了,后来与秦琬相交渐深,建元帝方才隐约明白过来,此时说起这话,很有提点阳平王的意思在。
可惜阳平王脑洞再大也不会联想到秦琬身份有异上去,毕竟建元帝登基之初朝中勋旧也不见得对他多服气,以秦琬类比勋旧,唯一的共同点便是双方都于国有功了。他只当建元帝意思是别让他把秦琬当成一般晚辈看,然而即使是这么点略微沾边的内涵也很快被秦琬出声岔了过去。
建元帝笑睨秦琬,得到了对方一个无奈含嗔的眼神,不由笑着摇了摇头。
欢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王肃到了才结束。
人既然齐了,自然该说正事,建元帝先定下了议事的基调。
“就事论事,不许胡乱揣测用意,借此攻讦。”
阳平王一向品行端正,王肃虽然偶有剑走偏锋之举,但那是对着政敌的手段,他与秦琬自误会解开后一向有商有量,有异见大都直说,还不至于用上这种手段。唯一一个喜欢抠字眼怼人的秦琬,也只是停留在诡辩阶段。
以建元帝对他们几人的了解,却还是说出这样的话,秦琬已经预见到王肃和阳平王会怎么质询了,毕竟论及对礼制的敏感,她这个半道出家的必然比不上一直淫浸其中的纯古人。
果然,两人对于她种种分权制衡、并直接将丞相一职拆成了五份的想法并无意见,询问的关键大多在她拆分太常,并将农医匠事与太史相提并论上,而秦琬在京中设大学,并分科教学的预设也被王肃从儒生的角度批判了一通。
给天象驱魅可能会对皇帝神圣性的影响,两人却默契地没有提示,谁敢将这些话当个潜台词在皇帝面前暗示一通都称得上大无畏的忠臣,若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两人揣摩着普通朝臣的心思不断变换角度提出问题,比起私下合议,反而更像是廷辩模拟。
而秦琬对这种可以统称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攻击只有一个做法,那就t是摆数据。
感谢战乱让浮华之风锐减,大部分周国朝臣都是在战乱中长大的,为政以实用为先,只要秦琬能拿出确凿的证据,便足以说服大部分的人,余下需要妥协的不过是官品而已。
但前一个专门研究农事的司农寺就是九卿,没理由扣着不让太医和太史升官,这不是平白得罪人嘛。
听着秦琬有理有据的驳斥,王肃眼中逐渐漫上笑意,官制调整能不能成是一回事,单以高阳的数据来看,若是真能如秦琬所言给每个乡都配上医官,成果必然极为喜人。
建元帝的表现同他差不多,高阳这几年虽然毫不吝啬的印了不少医书,邵西权贵几乎人手一份,但书中只有病症与治疗方法,具体的成效数据一直被秦琬捂的严严实实,连建元帝也是第一次听说。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阳平王语气沉了沉,“怀琰这东宫的官署,未免过于庞大了。”
秦琬设置的东宫建构,基本就是把除格致省之外的朝廷部门改了个名字照搬过去,连禁军都复制了一份过去,只不过她的设计里天子十二卫,东宫比天子少两个,人数也有所不及。
这个做法是秦琬照搬的唐朝东宫架构的创意,在原时间线上,自晋末至隋唐,皇位的交接罕有平稳的,皇帝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巩固太子地位,而唐朝的东宫制度就是集大成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