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第 90 章

第 90 章(1/2)

目录

第90章

望日大朝,祠部的朝臣不约而同地锁定了王公队伍里的高阳王,目送对方成竹在胸的走进太极殿。

借题发挥,不许他们的长官参加大朝,以为这样就能压制住朝臣的反对了?

做梦!

有他们在一天,那个荒唐的大学就别想t通过!

在广场上的朝臣不知道殿中的情况,只能听简略转播版,但立在前排的祠部侍郎却看的格外清晰。

首先站出来的是御史大夫皇甫济,想到上次大朝时他与高阳王之间的冲突,祠部侍郎心头一紧,祠部官员却颇有扬眉吐气之感,你高阳王再怎么简在帝心,不也没法排挤走陛下身边的老臣,皇甫大夫一向忠直,必然也是觉得高阳王此举不妥,方才亲自出面反对。

有性急的祠部官员已经准备出列追随皇甫济的脚步,让高阳王知道,这朝堂不是她一个小儿能放肆的地方。

但听清皇甫济说了什么之后,他们却下意识瞪大眼睛。

“臣御史大夫皇甫济有奏,”皇甫济从容起身,说出了他早就准备好的台词,“臣以为高阳王所奏大学之事极其不妥,陛下效法昔年稷下学宫设置大学,广授各家学问,此圣贤事,焉能只有农墨医家?古来戎者,国之大事,方今大争之世,更当重视武备,臣请增设军事学院,选育将才。”

丹阳王与平原王先是不约而同地看向建元帝,而后又看向八风不动的秦琬,这要是没提前串通过谁信啊。

中书与门下有参议权的官员大都以帝王近臣自居,很少会在大朝会上同皇帝唱反调,有意见多是私下同皇帝说,这段时间秦琬跟在建元帝与阳平王身边应付了不少人,因而此时两省的官员都适时保持了沉默。

唯有被皇甫济挨个拜访过的在京武将纷纷出列支持。

见此情形,原本摩拳擦掌的祠部众人不觉犹豫起来,此时出言反对,会否得罪了这群勋戚老族出身的武将?

祠部不出头,原本打算跟风反对几句的官员也不吭声了,什么学派之争能有他们的前程重要吗?反正陛下是增设学院,既然学科多了,将来相应的官职肯定也会多,他们的子嗣不也能多点出仕的机会。

不就是多学点东西吗?反正又不是他们学,反对一次已经算对得起多年所学的经义了,再反对下去把自己反对成白衣就不划算了。

一边倒的局势大大出乎众人所料,连秦琬都没忍住挑了挑眉头,之前弹劾的奏疏能在建元帝案头堆得三尺高,现在怎么一个反对的人都没有?

“京中多有勋戚官宦子弟倚仗门荫,不事生产惹是生非,更有甚者走马架鹰践踏农田,有司屡禁不止,可称京中一害。若能使其入学,另择朝中贤望教导,岂非一举两得?”

西县侯说完便坐了回去,见秦琬看过来,还笑着朝她眨了眨眼,秦琬报之一笑,回过头却敛起笑意,难怪现在没什么人反对,只怕都打着学校扩招把自家孩子塞进去的主意。

不过前代国子学确实只让贵族子弟入学,他们这么想也不算错。

见依旧没人出列,秦琬便要起身和皇甫济唱双簧,却见又有官员递上了一份奏疏,祠部侍郎在众多下属期待的目光中步入大殿,奏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1]。”

祠部侍郎引用的这句话一出,且不说跌破眼镜的祠部官员,就连建元帝都没忍住擡袖轻笑,被引用的当事人王肃更是难得觉得有些尴尬。

“朝堂之上,韦侍郎就事论事便是。”

别整这些阿谀奉承的小花招试图挤掉得罪人的上司上位。

朝堂议事,援引前代例子来佐证己方观点是习惯,韦淳虽然被王肃警告了一句,但还是坚持说完了自己的小作文:“自世宗孝武皇帝以降,国家制度多以霸王道杂之,儒皮法骨不外如是,今陛下设学养士,焉能不置法学,臣伏请陛下三思。”

被自己视为希望的上司背刺是什么感觉,祠部众人只觉得脑海中一片空白。韦淳你个浓眉大眼的,居然也是叛徒!

秦琬后知后觉的想起来,这个韦淳,似乎是将韦建带大的伯父?

韦建能通习律令,韦淳其实是个披着儒家皮的法家人士好像也不奇怪。

秦琬这般想着,起身为这次虎头蛇尾的廷议收了个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