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2)
第二章
都是新人,都在校对科,中午这顿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凑份子下馆子。社里原本有个小食堂,后来失了一次火,取缔了。所以午饭员工们暂时只能自行解决——要么带饭,要么去周围的馆子打游击。
新人们穷,又不愿意跟领导们撞上,选的馆子基本偏低端,一圈人坐下,逐个点菜。就没几个选肉菜的。七八个人,就两道肉,水煮牛肉、回锅肉,其余都是蔬菜类。陈志闯外向,爱说话,桌面上第一个开腔:“嗳,林林一来,咱们是不是就八仙过海啦。”
还是真是八个。挨个看:一编室杜立,二编室刘桃根、葛文婷,三编室陈志闯、李林林,四编辑刘念、廖小平,五编室吕薇。当然,总编室还有个瞿玲,也是新人,但她不是编辑,所以不位列“八仙”。实际上,在林林到来之前,新人们已经给社里诸多人士取了外号。比如张红娇,自然是“金毛狮王”了。刘文军是“青翼蝠王”,“紫衫龙王”和“白眉鹰王”分别给了吴冠和罗轩。取到最后发现名号不够用,只好不了了之。
菜上来了。寒碜。众人下筷子,博士廖小平来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是博士,落到出版社来,多少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可为了落实户口,又只能屈居委身。他缺海外经历,院校不要他。
陈志闯乐观,道:“慢慢来嘛,赵主任不说了么,咱的工资将来会跟坐火箭一样。”
廖小平说:“一个月一千九百八,实习期间打八折,要租房子要吃饭,怎么活。”
女士们都不吭声。吕薇跟林林在面试的时候就熟悉些,所以吃饭挨着坐。杜立有点男人婆,永远皱着眉头。葛文婷和刘念都是美女,自然有美女的矜持,也不怎么说话。刘桃根接过话说:“所以要做畅销书,书畅销,提成多,奖金就高。”
林林多嘴问一句:“什么时候能回编辑室。”
吕薇说三个月。
刘桃根道:“现在也可以看稿子了,杜立都有署名了。”杜立连忙解释:“那是主任带我,而且我们那政策书,发行量没几本,就一点编辑费,还对半劈。”
陈志闯啧啧:“羡慕老杜。”
杜立反驳:“我还羡慕你呢,我们只能做专业书、政策书,你们做文学书,多有意思。”
“你们不会赔。”志闯呛呛。
“那咱俩换,”杜立举着筷子,“愿意么。”志闯不吭声。瘪了。杜立继续说:“做编辑的,没做过文学书,尤其没做过小说,那都不算做过编辑。”杜立这话,林林深以为是,她为自己庆幸,一入社就能进入三编室,做文学书,那就叫“根正苗红”。林林是有股自豪感的。刘桃根见场面有点尴尬,连忙用别的话题打搽儿。葛文婷道:“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主任说了,如果有好选题,可以跨部门、跨领域。”吕薇附和,刘念依旧一副高冷样子。
编辑这块分五个“室”,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格局。过去这些年,星火出过不少好书。但眼下看,一编室主攻学术书和政策书,基本跟别的部门没有重叠。二编室,是社科的底子,九十年代张红娇推出过“哲学小丛书”,在国内率先引进尼采等人的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林林也分析过,那个年代,知识爆炸,只要稍微做做,就能出来。现在则不一样了,卖书得吆喝。三编室主做文学,也涉及历史。四编室也做社科。五编室是摄影美术,也就是图文书的底子。但如今这类书不好卖,社里给他们的转型意见是作生活类图书。整体来看,除了第一编辑室,二三四五都偶有重叠,相互争夺在所难免。
这关系就微妙了。
林林报到晚。席间,同事们难免“盘问”林林多一些,林林不遮不瞒,大大方方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基本是查户口那套。吃完饭,天热,男士们还要去乒乓球室。葛文婷和刘念都提前走了。吕薇拉着林林到附近小公园纳凉。林林这才得知,葛文婷和刘念都分到了宿舍,中午可以歪一会儿。林林问吕薇怎么不申请。吕薇苦笑道:“地上的没了,地下的,你去住么,有老鼠。”
单位的宿舍分为地上平房和地下室两部分。
“地下有人住么。”林林问。
“有啊,几个男的,中午在那歪歪。”吕薇道,“你有房子了么。”
林林愣了一下。
吕薇问得更细:“买房了么。”
“没有。”林林说,“第一个月工资还没拿到呢。”
“单位也许分房。”
“有这好事?”林林小激动。
“也许,或许,可能,”吕薇强调,“没改制之前,分过,现在转企了,难说,等着看吧。”
“你买了?”林林反问。
“没买,我男朋友买了。”吕薇说。话题引到男朋友这儿,林林知道,吕薇接下来要问她的私人问题了。还好,她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男朋友,有,研究生期间就谈了,理工科,搞信息技术,比她大几岁,已经早一步来京了,只是房子问题还没解决。林林跟男朋友老邱感情不错,是奔着结婚去的。吕薇一问,林林就直接说,两方面都解除戒备。
两个人走到池塘边柳树下。
吕薇又问:“你什么关系。”
真直接。真枪实弹地。人家一片赤诚问了。林林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一时为难。吕薇倒率先说:“我是导师推荐来的。”
她先坦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