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一纸千金 >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1/2)

目录

第二十章

见面地点是日料馆子。一航选的。林林到得略早,故意在附近溜达了几分钟才进去。人好认。李林林进餐厅时,整个大堂只有一桌客。袁一航已经在角落里等着她。林林亲切微笑,迈着微微跳动的步子走了过去。

人比网络上的照片利索、年轻,戴着个黑框眼镜,很有书生气。她跟他握手。袁一航叫服务员加水,又让林林点单。林林递过去,说跟你一样就行。一航接过单子,利落地点了份四人套餐,包括芥末章鱼、蔬菜沙拉、三文鱼生、汁烤鳗鱼、虾肉香菇、骨汤拉面、黄金甲卷以及时令果盘、清酒和波子汽水。

显然是超额待遇。林林忙说吃不了那么多。一航笑:“没事,吃不了打包。”

一封邮件写得热情洋溢。林林怕真人不够热情引得作者失望,所以格外打鸡血狠夸了他一通。多半是祈使句,惊叹号,“不得了啊你!”“没想到你还在写东西,这个坎儿迈过去,又是一种境界了!”“惊艳!”

看得出来,作者很受用。林林本来想问问他目前的状态,是全职还是兼职,但怕不小心触雷,所以及时刹车,闭嘴。第一次见面算摸底,她打算多听,少说。

“真不好意思,不怎么看邮件,回复得晚了。”一航很有礼貌。林林连忙说是自己冒昧,跟着把怎么找到他邮箱的过程简单描述一遍,最后才说:“《菩萨蛮》,今年,原创小说,起码前三!”

铿锵的断句。

袁一航笑道:“我也到这个阶段了,写了十多年,长篇到《菩萨蛮》是个突破。真正是走到这一部,我才懂得什么叫小说,什么长篇小说。以前全凭热情,现在有点章法了。”

林林跟着道:“三观正,看人情世态通透,写得干净,不写赘笔,太见功底了!一个作家,你首先心里要知道笔下该写什么,不必写什么。”顿一下,林林继续深度夸,“一航,我觉得你真是上天给文坛的一个礼物,好多事情,本来不明白,你写着写着就明白了。”

饭菜还没上,酒还没喝,袁一航已经被林林夸得微醺。小黑脸蛋隐隐泛红。“你们那批,就你还在往前走。”林林发自肺腑地。

她自认说的是实话。当初参加文学比赛的那批作者,不求“上进”的也不少。

“哪里,都有新作品。”一航不看林林,低着头说。

“两码事,”林林纠正,“文本不行,强行出版也不加分。”

“读者才不管,卖得疯着呢。”

“那是外行,被营销带着走了,内行心里一本清账,”林林道,“我觉得你这个小说,有成为经典文本的潜质,而且有版权延伸的空间,只要文本做出来,立足于图书,后面很多事情水到渠成。”

袁一航擡头看了林林一眼,又停顿一会儿,才说:“影视版权,我倒是有些资源。”

林林接过话,“这个你放心,我们做出版,就专心做出版,影视版权你要觉得想要给我代理,那我接着,你要自己有渠道,那就不签到合同里。”

袁一航笑呵呵地,“看过刘子谦的东西么。”

刘子谦是跟袁一航同一批出来的,过去,两个人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眼下,显然刘超过了袁,他的新书,得了个华文传播大奖,风头正盛。不过袁这么问,显然挖坑了。作为编辑,林林今天有可能跟你袁某人合作,明天也不排除跟刘某人合作,圈子那么小,话说出去,传着传着就变味了。她不可能为捧这一个踩那一个。可袁一航这么问,心里肯定是有期待。

林林总不能说没关注,没看过。

于是她只好变个说法道:“嗯,怎么说呢,他还有进步的空间,每个人的问题不一样,你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你,他是定位还要多考虑考虑,总不能一辈子写青春文学吧,想要延续艺术生命,该转型了。”

袁一航听后面无表情。但林林能感觉到,他心里是舒服的。这些作家,个个都自恋得要死!尤其是这种常被人放到一块比较的,还没成腕儿呢,背后基本“死掐”,王不见王。林林趁热打铁,“你的东西我想了一下,得整体推,旧作新作一起做,以新带老,《菩萨蛮》当主打,把之前的《醉太平》《苏幕遮》都带起来,给读者多一点记忆点。文本做扎实了,后面机会就都跟着来了。”

听林一席话,袁一航继续不作声。直到饭局接近尾声,林林才正式提出邀约,明确表态,“怎么样,考虑考虑,合作。”袁一航礼貌且抱歉似的,“我再想想,主要还有其他两家也想要这个东西,晕了,不过你放心,林,我肯定优先考虑你这边,你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感觉跟你更投缘,做事,首先得看人。”

有希望。文化人,有点姿态可以理解。她怀疑他嘴里的所谓另外“两家”根本是虚构。不过是给自己台阶下罢了。但她绝不能驳他面子,他虚张声势,她便虚与委蛇,但同时又长驱直入,笑说:“这样,回去,我就把合同发你,你瞅一眼,有什么要求,随时聊。”

第一次见面十分愉快。林林抢着结饭钱。一航争了一会儿,最终放弃,把机会留给林林。林林惨付了四人餐票价。但心情还算不错。老实说,林林对一航印象还行。他聪明,懂进退,也明白自己处境。她相信一航对她也是。只不过,头一次见面,以皆大欢喜为主,还没切入最关键的合作条件问题。有了上回肖老师的教训,林林要好好想想,怎么操作最恰切。

新书首印她希望控制在一万册左右,两本旧作,首印最低六千,最高八千,版税最高给百分之八,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菩萨蛮》里有条人物线,她希望袁一航能好好改改。当然,她要三本一起出,她还需要再跟吴冠打招呼,还要走社里的选题会。

走出日餐馆,送一航上出租后,林林一个人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万里长征头一步,想取真经,必须经历九九八十难。林林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再苦再难,她也要把这三本书咬下来。她太需要一本书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眼光,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以及,出版品位。

路边有家小书店,林林信步走进去。当门口,最显眼的位置,林林看到桃根做的那本《清朝还算有点意思》大喇喇正面冲门,立在哪儿。林林为桃根高兴,他已经有一本畅销书了。店员靠过来监督,恐怕怕人偷书,或者担心顾客撕掉塑封。林林指了指“有点意思”,问:“打几折?”

店员回答:“会员九点五折。”

嚯。会员得充值。然后才享九点五折“特殊待遇”。太没有竞争力。林林又在书店里转悠了两圈,用手机拍了几张照,最终空着手离开了这家小店。上次开选题会,她听朱主任强调了好几遍,当当网销售额占比增大,实体店的销售额在萎缩,消费者的购书习惯在改变。可网店又把进货折扣压得特别低,而且老逼着出版社参加他们的低价促销活动。“利润比避孕套都薄!”朱主任一着急起来,荤话不断,“我x他x!”

林林当时没什么感觉,眼下走到实体店,耳濡目染,危机感才陡然强烈。书业正在经历大变革,这是连她这个不怎么敏感的文学编辑都能切身体会的。事实上,何止书业,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改变,每一天都在推翻过去的规则和模式。林林打算在更大的变革来临之前多做几本好书,保不齐会有其他机遇接踵而来。

部门例会。

陈志闯还是报“汉朝”,第二卷。既然第一卷已经推出,效果不错,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尽管桃根的“清朝”珠玉在前,可他的“汉朝”“唐朝”好歹是个门脸,虽然不至于门庭若市,但终究也算社内小畅销。年终奖就靠它了。

吴冠没拦着,林林也没意见。大川和王萌就更没意见了。

王萌提了一个选题。是个小名家的小长篇新作。很明显,这是吴冠的关系。如今却下放给王萌。林林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上次见这个作者,还是林林陪着去的。她一路挎着果篮,胳膊都酸了,怎么,王萌来了,就自然继承?有这种好事?

碍于吴冠的面子,林林没说什么。她知道吴冠惯于搞平衡,这边亏了她,那边肯定给予补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