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1/2)
第六十六章
《小说的奥秘》销售表现超出预期,影响力也不错,楚老师的爱人又来跟林林接触,聊后续合作的事。
林林想拿新作。一个长篇。楚老师爱人开诚布公,新作可能还是要给文艺大社。不是她不信任林林的业务水平,也不是对北方分社的宣发能力有质疑,而是新作得奔着得奖去,放到大社,方便报奖。
林林表示理解。
反复商量,定下做楚老师长篇小说插图珍藏本,全部精装,请人画插图,一套四本,做成礼盒。方便送人。
首印一万套。这一下就四万本书下来了。
选题会前,林林找虞国光吹风。虞的批示就俩字:好事。他让她再去找其他部门的主管研究研究。林林找刁爱玲。这次她没反对,认为有销售的空间,但不建议一次印一万套。保守一点,卖了再加。
又找王栋。
王栋同意。林林一直不理解,他这位总编辑,除了审稿,似乎没有太大作用。基本没投过反对票。
然后是去找出版总监余振聊印制成本,跟营销总监冯娜娜聊营销策略。冯娜娜有点担忧,她委婉地提出一点:楚老师的咖位,似乎还没到做礼品书的地步。林林好一番解说,冯勉强点头。
这就算通关了。
实际上,楚老师到什么咖位,林林能不清楚?她心里更明镜儿似的!但只要这套书不赔钱,那就得做!或者稍微赔那么一点儿,就必须上马。这套书事关她和楚老师夫妇的关系,认识也有几年了,到了把关系往前推进一步的时候了。楚老师能不明白么。愿意做珍藏本,把他的旧作反复再版、翻炒,本来就是一个作家经典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她李林林愿意豁出命来,推楚老师上去,楚老师那么聪明的人,能不领这个情吗?一旦欠下这个人情,未来的路就越走越宽了。楚老师什么交际,多大人脉,对她李林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才是她来北方分社的第一炮。
她得感谢吴冠的培养,诸如插图本、签一万印八千之类的手法,都是她在星火社积累的经验。
人在职场,拾阶而上,没有枉走的路。也只有星火那样的老社,才愿意从头培养人,也才养人。
民营可不行。
最近她就老听同行在交流群里抱怨,说有几家大民营公司,活脱就是个血汗工厂。虞国光这儿还算好的。
年中,按规定,编辑必须培训,学习时长够了,责编证才能续展。培训费公司出,林林报了名,选了课程,按期去上课。没想到第一天就遇到了王萌和大川。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分社的两个到社不久的女编辑。林林不认识她们,她们却知道李林林。
“夺稿门”事件,让林林在老东家暴得大名。而之前顾老师的书,之后楚老师《小说的奥秘》,也给予老东家这些小编辑们一种印象:林林是有品位的编辑。好不容易遇上了,免不了叙叙旧。
中午吃饭,五六个人凑份子下馆子,围坐一圈。大川先说了几句笑话,才逐渐谈起现状。林林问社里有什么变动,这一向她跟吕薇联系得都少。老东家的近况不太清楚。
王萌道:“来的那个博士记得吧,到二分社的,走了。”又看看一分社的两个小姑娘,才又转脸对林林,“一分社走了两个小伙子,都是考了公务员。”
其中一个姑娘道:“碧溪也走了。”
王萌才想起来,说对。林林问碧溪是谁。王萌道:“也是一分社的,关系来的,心不在这儿,去年考公务员,报了那种封闭式培训,一个月不来上班,跟社里说是阑尾炎。最后考上了。”
林林叹,“出版社这么留不住人。”
王萌道:“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停顿一下,“孕。”
两位小姑娘安之若素。大川脸上有点挂不住,他是为数不多的男编辑,且是那种一干多年既没升官也没走的。
“分副社长怎么样。”林林打暗语。
分副社长特指陈志闯。
大川抢着说:“又升了。”
“还能升哪儿去。”林林问。
“在一分社当分副社长。”
“给孙当副手?”
“可怕吧。”大川直言不讳。
“真行!”林林说。
“福大命大。”王萌补充。
林林又问后来社长谁当。
王萌道:“又派下来一个。”
“邹社吴社都没干成?”林林替他们遗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