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一纸千金 > 第六十九章

第六十九章(2/2)

目录

林林说脸垮了,跟泥石流似的,哗啦一下。吕薇还要细致描述,林林却说该陪儿子做手工劳动了。

晚上八点,林林收到一条短信,是秋水发来的,总过七个字:写完了,已发邮箱。立刻回拨回去,没人接,过了一会儿,又来条消息。还是七个字:希望不让您失望。“马上看!”林林回复。

头一天晚上看到两点,第二天早晨从五点看到七点,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部具有商业价值的佳作。比安某如还细腻,比白某梅还清雅,散文艺术的唯美特性,在林秋水的笔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全篇是金句,每一段话都仿佛一颗青橄榄,耐人咀嚼。“我太为你骄傲了。”林林在QQ上给秋水留言。秋水回复了个笑脸。

接下来的工作紧锣密鼓,初审林林自己看,三天完成,复审提交给王栋,总部那边终审。午饭过后,林林找王栋聊天,问他感觉怎么样,抛却复审报告里的那些话,王栋给了两个字评语:很美。

美就对了!美就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秋水的《张爱玲传》,不具有侵略性,但却把才女一生写得婉转低回,过目难忘。

做封面,找了三家设计师,有人建议放张爱玲照片作主图,林林考虑再三,否决了。她觉得那样会失去想象的空间。说到底,张爱玲只是林秋水发挥才情的一方土壤,她赋予传主一种诗性,满足了当代读者的想象。《张爱玲传》看似写的是张爱玲,但它却不是史料勾陈,而是一部属于秋水的散文作品。

“找物件。”林林向设计师提议,“用某种静物作为主图,安静,坚守,经得住岁月的侵蚀,像一切美,像一切有审美价值的文字和人生。”

瑜伽时间,林林把秋水的文章给徐可欣读了一小段。

可欣立刻说:“我喜欢。”

“真的?”

“当然,合适睡前看一段,有镇静作用。”

林林搞不清可欣是夸赞还是揶揄,她笑而不语。

“虞总怎么说。”徐可欣问。

“没意见,给予编辑充分的自由的空间。”

“虞总上午到我们公司来了。”

“有事?”林林问。

“谈合作。”

“哪方面的。”

“战略性合作,框架式。”

“具体点。”

“IP。”

“哦?”

“你们负责IP孵化,我们牵头消化。”

“那得做小说。”

“你的专长。”可欣笑嘻嘻地。

“作者真不好找,”林林掏实话,“小说比散文难写,成名作者是块肥肉,影视版权不可能放出来,而且被传统大社吃得死死的,常规出版都困难。纯粹的网文不合适我们做,介于网文和严肃文学之间的作者又少。码字的人虽多,但真正见功力的,几年都不出一个。”

徐可欣眨巴眼,一笑,“碰运气喽。”

IP先不管。继续推进秋水的项目。

稿子已发排。林林去找营销总监冯娜娜商量营销方案。冯娜娜的意思是,可以先办一场新书分享会,请几个有名望的嘉宾站台,约十来家媒体,早早声势。

“不行,”林林为难,“作者出不来。”

“why?”冯娜娜说英文,留学回来的,“公司资源愿意倾斜,她应该感恩。”

“不是这原因。”林林总不能说林秋水丑得没法见人。秋水是她的作者。她必须维护她的体面。

“再跟作者商量商量,”冯娜娜道,“新作者,刚开始肯定怯,要鼓励她,想要走红这是常态,内地刚刚开始,在西方出一本书,作者跑宣传往往长达半年甚至一两年,得全国各地跑场子……要打开,当作者不打开自己哪行。”

“她……身体不太好。”林林撒了个谎。

“这是工作,”冯娜娜犀利,“工作本来就包括不情愿不愿意不想做的事情,作者不能太任性。”

话讲到这地步,林林只好返回头做秋水的工作。文字沟通之前,林林想好了多条理由。她叫她“亲爱的秋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