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争端(三)(1/2)
第059章争端(三)
四月初三,晋王娶妻。
皇帝特意下旨调了左右御卫开道,护送逶迤的迎亲仪仗行进。锣鼓喧天的阵仗好不热闹,街头巷尾都挤满了观礼的百姓。披坚执锐的禁军维护着车队行经干道的秩序,偶有礼官边念着吉祥如意的贺词,边朝道路两旁洒去上了色的瓜果银钱。而后人群哄做一团,像是池子逐食的游鱼,一拥而上。
姚知微对这种场面不是很感兴趣。事实上,她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任何人的红白事。早在七年前她就有了生离死别的经历,那时离别的仓促,足以令她刻骨铭心……
血亲含冤待昭雪,仇人的儿子却于今日八擡大轿、十里红妆,迎娶了一位强有力的政治姻亲。他们大摆筵席,载歌载舞,喜庆的场面落在她眼里,极是刺目。
放眼朝中,能与晋王一争太子位的不过吴、齐二者。
吴王姚知诲,是皇帝一手提拔上来的庶长子。他生母出身卑微,所以他身后并无母族势力。姚元睿当初将他从外放的地方调回京,只是为了堵住文武百官对于储位空悬的口而已。
可姚知诲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反而真以为姚元睿看中他的能力,有心扶持他做储君。所以三年来,他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兢兢业业”,笼络了不少庶族、寒门势力。即便那些人对储君人选的影响同真正的世家比微乎其微,但好歹也算一方势力。
而齐王姚知礼,背后是如今的第一世家清河崔氏。崔家诗礼传家,以“清正”二字名扬天下。其族历三朝而不衰,荣百年不见颓,底蕴深厚。不过崔家子弟在朝中几乎不做手握实权的职官,为人一个赛一个低调。但若说七姓子弟吏治的能力,魁首当属崔氏。
古人云:背靠大树好乘凉。按理,对晋王姚知载来说,齐王姚知礼应该比吴王更具有威胁。但齐王同其母淑妃一样,都是淡泊名利的清流。不争不抢,视外物如浮云。
所以,这母子二人对姚元睿的态度并不算好。毕竟,宫里多得是对皇帝曲意逢迎、百依百顺的人。这对“清正”的母子若非背后有着崔家,估计很难在吃人不吐骨头的深宫里生存至今。
可那都不重要,无论是吴王、晋王还是齐王,都登不上至尊之位。他们可以是储君,却永远别想从东宫搬到太极宫去。哪怕那个位置离他们仅有一步之遥,他们也会止步在那龙椅触手可及的地方……
等到华灯初上,新婚夫妇该行的礼都差不多了,姚知微方携着殷姒姗姗来迟。晋王府外的管事接过请帖,借着头顶悬挂的大红灯笼那喜庆的光辨认清了,忙清了清有些哑的嗓子,高声唱了驾。
府卫搬来垫脚的木梯,凌云挑起车帘,姚知微率先下了。她抖一抖月白色的缂金团龙服,也不理睬一旁点头哈腰的管事,自顾自地伸出手,对着马车内温声道:“阿姒,来。”
管事闻言浑身一激灵,他忍不住伸长了脖子,擡起了眼。
云头履轻轻落在垫脚的木梯上,大红的衣裙率先闯入眼帘。纱罗制成的夏衫轻薄通透,胸前堆雪的景色令在王府门前迎来送往一整日的管事眼前一亮。以金线勾着鹧鸪的帔帛松松垮垮地搭在肩上,随着佩者的一举一动大有飘然之意。
管事没想到蜀王府的女眷已经换上了夏衫,而让自家王爷念念不忘的殷姒姑娘身材这样出挑。他不由自主地擡起头来,想看看这丰腴不失轻盈的女子究竟长什么样……
“殿下……”殷姒顺从地搭上姚知微有力的腕,借她的力稳稳落地,怯生生道,“他看我……”
“!!!”管事的头还未擡起,冰凉的剑刃便已经贴上了他脆弱的脖子。
“蜀王殿下……”管事顿时冷汗直冒,却仍强自镇定道,“您这是什么意思?”
凌云压了压剑刃:“大胆!”
“什么意思?”姚知微揽殷姒入怀,用波澜不惊的语气道,“本王的人,你也敢偷看?今日是十六弟大喜的日子,不宜杀生。凌云,给本王剜掉他的眼睛,扔了喂狗。”
“是!”
管事闻言大骇,门口的府卫也纷纷围了上来。凌云冷冰冰的剑贴他的脖子半天,那管事已吓得面色惨白。不过他的身后就是晋王府,府卫也立在他身后无声地替他壮胆。他定了定心神,磕磕绊绊道:“蜀王殿下!属下……属下是晋王府的人!”
“您……您无权处置我!”
“这是……”晋王姚知载匆匆赶到,望着有些热闹的门外,下意识地出声问,“怎么……了?”
姚知载本在陪宾客宴饮,忽有人回禀说蜀王殿下携殷姒姑娘到了。他原来就心不在焉,在回房挑开彭沅盖头,行罢合卺礼后便毫不留恋地离开了。
按大虞习俗,洞房花烛要等亥时交子时最佳。所以一般新郎会在合卺礼结束后回去待客,等歌舞散去、宾客宴罢才会再回去。所以,彭沅不会有怨言。
可姚知载是个彻头彻尾的好色之徒,这一点是他对姚元睿一脉相承的。他相中彭沅做王妃,并非只是因为对方的家世。而是有过几面之缘,且对方在这批遴选出的家人子里容貌算不错的。可是,这个认知在他见过殷姒后便渐渐淡去了……
所以,一听说姚知微带着殷姒来了,他便搪塞了其他人几句,匆匆赶了过来。或许在别人看来,这是晋王对蜀王的示好,意在拉拢。但姚知微同殷姒都很清楚,姚知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皇姐来得似乎有些迟了。”姚知载越过自动让出一条路的人群,灼灼的目光紧锁在姚知微怀中的美人儿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