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我们走向康庄大道[九零] > 第137章

第137章(1/2)

目录

第137章

临近深冬,竹坑乡的码头村地处秦岭余脉深处,冷意总来得比别处重一些。

只是今年与往年不同,很多人不会再借着天冷的借口,瑟缩着抄手缩在背风处说闲话度日子,大家伙要么在家门口的工地干得热火朝天,要么给自家屋里修缮美化,再不济去乡政府听听最新政策,看自己能不能借着政策的春风找到赚钱的门路。

大家都知道再过两个月,待春节到来,码头村就要正式开业。

要说这件事在一年前乡政府正式召开动员大会时,很多人抱着看笑话的态度,消极应对,任何政策下达时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反对,从不深入思考。

待施工队正式进驻,将沉寂了数十年的青石板路吵醒的时候,这些人的内心微微松动,心道乡政府这次总算是有些本事,从上级领导那里搞到点钱,可以把这个名头虽好但已然破破烂烂的破古镇修一修,倒也不是不可以。

乡政府还说鼓励大家修缮老房子,但只掏一半的钱。这件事在他们看来也是个笑话。码头村人要是有钱的话肯定把老房子拆了盖新房,或者去县城里买商品房,谁会没事干把钱撒只能勉强为祖宗牌位遮风挡雨的老房子上?

然而村里确实有傻子愿意掏一半的钱修缮老房子,比如村长陈元基。他纠集陈家兄弟叔伯等人大张旗鼓地应了乡政府这个坑人的政策,费力巴拉将自家房子修得明窗净几,喝上了自来水,还用上了有浴霸的卫生间,冬天还能在家洗澡。

乡政府那个叫姜崖的人长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当初宣贯这项政策的时候,说的那些漂亮话还真让他实现了。

这些人要说没被触动是假的,可让他们掏钱修房子是万万不能的。后来村长陈元基再三动员,甚至还说资金有限,不等不候,结果呼应者还是寥寥无几。

这些人更加坚定地认为现在码头村所有的建设都不过是为领导的业绩增瓦添砖,对他们来说毫无利益。

然而,南关那场强势拆除真正震慑到了他们。陈元基身为村长,自家的木材厂都被拆了,还有陈学义那个刺头,姜崖这小子三下五除二就把他建得比南关还高的新房子给拆了……

这件发生在上半年的事直接让他们这群观望者真正感觉到这次乡政府是真的要大干一场。

接下来,连续两场洪灾竟然让乡政府找到机会,以摧枯拉朽的姿态一举将看起来毫无解决可能的丹江两岸水利纠纷给解决了……如今耸立的大堤保卫着两岸的安全,大家伙再也不用每年雨季忧心忡忡,害怕老天下灾,更害怕对岸的人使坏。

怎么说呢。不知不觉中,那座矗立在古村旁边的小院子现在成了不可忽视的所在。

所有的政策都从那里来,那里的人也最忙,也有更多的村里人有意无意地跑去打探消息。

前段时间,乡长葛兴国带着徐洪福和姜崖等人去了江浙一带。据说连着考察了好几个古镇古村。几人回来后就把陈元基等人叫到乡政府大院,密谋了几天后,现在传出来的消息说是要在他们这几家已经改造好的老房子里搞什么业态。

业态是个啥玩意,他们也听不懂。反正就是教陈元基他们赚钱。这下这伙人终于坐不住了。今年这一系列发生的事,不管是拆违建,还是搞基建,与他们而言并无太大利益纠葛,可现在同村的人大张旗鼓地要赚钱了,他们哪能坐得住?

于是乎,这群人纷纷跑去乡政府那里讨要说法。

王学海瞧着这群人的“围攻”,暗道还真是逃不过真香定律。这个颠破不灭的道理在金竹村发挥过威力,现在在码头村又开始起效了。

姜崖像是料到一样,索性请全村人来乡政府开会。这群互相抱团的,本想着私下找乡政府要政策要扶持,结果乡政府的人不按套路出牌,竟然把所有人都叫过来开大会。

现场乌压压一大片人,能来的都来了。

一张大图摆在会议室正中间,众人上前定神一看,赫然是码头古村旅游地图。穿破山谷的丹江河在这里冲出巨大的河漫滩,上中下游码头由北至南将河道分成四段。百年前的码头村人声鼎沸,繁华似小香港,短短几公里的河岸竟有三座码头,由此可窥见当年百舸争流,上下穿梭的盛景。

然而与过去的码头村相比,一条横亘三公里长的大堤阻断了丹江与古村的联系,原址的上码头和小码头被大堤占领,唯有上码头还保留着一截青石台阶。

来开会的大家伙都去看过已有雏形的上码头。

长长的青石台阶从高高的岸边一直延伸到河边,数个青铜人形雕塑矗立在台阶上……时光在这一刻闪回,百年前的某天清晨,从遥远的南方行驶而来货船穿过长江,越过汉江,终于北上来到了竹坑乡,停靠在码头村的上码头。

早已等候在此的伙计们,排着队,扛起从船上擡下来的麻袋,转动装满桐油的木桶,擡起装满茶叶的箱子,一步一步,一次一次,把青石台阶踩出下陷的小坑,把货物从这里转运至马道,能力非凡的挑工们立马将它们送往关中,去西北,或者去往更北边……

除此之外,最后一个台阶上有数个石头做成的搓衣板,一位弯着腰的妇女正在洗衣服。她盘着圆形发髻,一枚银簪穿发而过,身上穿的也是旧时的上袍下裙。若你定神仔细听,好似还能听见唰唰的搓衣声。一个胖乎乎的小丫头正趴在水边朝着一艘纸船吹气,吹啊吹啊,想必也能和旁边停靠的大船一样去到想去的地方。t

上码头旁边矗立了一株高大的柳树,是那种需四五个人围抱的不可忽。

,树干e。树下一人多高的土地庙听到了无数人的祷祝,也看到了掩藏其内的暗道里,总在风高月黑时,从中钻出逃命的人以及白花花的银子……

上码头是整个码头古村布局的关键一环。它通过码头场景营造、暗道体验、丹江风光观赏,将游客吸引至江边,一方面增加游客体验,另一方面也可延伸游客的游览时间。

毕竟多停留第两个小时,就有可能留下来吃饭,多停留半天,就有可能留下来住宿。

姜崖指着上码头,“过几天咱们定制的一搜大木船将出现在这里,总共三层。”

众人不明所以。姜崖耐心解释道,现在竹坑乡丹江段的通航几乎停滞,用嘴巴把这处水陆码头商贾重地说得再好听也无用,江面上一艘船都没有一切都是虚的。所以他坚持购买一搜雕琢漂亮三层画舫,永远地停靠在上码头,人们可上船观赏、吃饭、看表演。

当然,在漂亮的画舫上,听着悠扬的山歌,对着半江瑟瑟的江面吃饭,人均消费肯定会高一点。“这就是业态。可以挣钱的业态。”姜崖定定道。

有人敏锐地问:“那谁经营,谁受益?”

姜崖并没有着急回答,而是让大家稍安勿躁。他指着明清一条街,长达十里的街巷上标注了“米坊、面坊、油坊、酒坊、酱坊、布坊、蒜坊”等等。大家定神一看,陈元基的房子上标注了油坊。其他人的房子上标注了其他名字。甚至还有几处标注了“婚嫁博物馆”、“邮局”、“镖局”、“茶馆”、“客栈”。

但凡标注的房子都是这次获得政府修缮奖补资金的。

姜崖说这些老房子现在已经焕然一新,拥有了不亚于商品房的居住环境,甚至比钢筋水泥的房子更舒服,同时前店后院的结构,即使在前院开展这些运营活动,也不会打扰到后院的日常生活。甚至在这种模式下,大家伙不仅可以看顾家庭,还能同时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就是要恢复明清古街百年前的场景,将这个大主题下的场景进行细分,让沉寂的老房子再次活起来。

游客来了,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每座老房子里,学染布,学酿酒,学织布,坐花轿,听山歌,按照姜崖的设想,按照之前桃花节汉服表演的经验,游客们若是穿上汉服,行走在古香古色的古村中,体验感会加倍苏爽,沉浸感更强。

“至于谁运营,谁获益?”姜崖笑道:“在今年年初,我们第一次召开动员大会时,当时就提到我们期待大家参与到景区运营中,成为运营单元……”

这些大大小小的运营单元就是整个古村活力的靶点,照着这些目标做细,做精,做强,这座沉寂的古村就会活起来。

当然,要想成为运营单元,要有场地。陈元基等人修缮的房子就是最好的承载地。而且这几家房子刚好就在平浪宫附近,刚好形成一片可观的体验集中区域。在姜崖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但现在也只能如此。让核心区中的核心在开业后发力,做一波标杆性的展示,也好让更多的村民有信心投入到运营中。

“第一批运营单元将接受景区管委会的统一指导,包括产品设计、人员培训、场景布置等,”姜崖道:“谁的房子,谁运营,收益归个人。”

众人一听都有些挂脸。这就意味着,陈元基等只花了一半修缮的钱就能获得管委会最大的支持,不仅把他们扶上马,还教他们赚钱本领。甚至还不收他们一分钱。

“那我们怎么办?”

“对啊。我们也是码头村的一份子,总不能只让他们挣钱,我们看着眼馋吧。”

“不行不行。这样不公平。我们都是码头村的一份子,挣钱要大家一起挣,总不能因为陈元基是村长,就只管他,还有他们老陈家的吧。”

有人这么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说,陈元基的脸黑了起来,其他人也不忿地站起来回怼。

一时间偌大的会议室又吵起来了。

王学海对他们的说辞简直不能再熟。之前金竹村的某些人就是这么说的。刚开始吵着闹着不同意,后来哭着喊着要加入。反正不管乡政府咋说,错的不是他们。

“咱们村整个核心景区,”姜崖让大家先安静,而后指着导游图说,“会圈起来收门票。”

针对这件事,管委会主要领导讨论了不下五次。有人问姜崖,为什么金竹村□□洞你当初强烈要求不收门票,现在又码头村圈地收钱?

姜崖说了三点理由。首先,码头村部分建筑属于文保单位,日常维修费用不菲,门票可以保证基础维护。其次,码头村的资源相对来说比较稀缺,游客掏钱意愿相对较强。最后,现在竹坑乡不再是两年前寂寂无闻的穷乡僻壤,有了声望后,再加上未来几年交通条件改善,想必人们还是愿意前来游玩。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体验做丰富,做有趣,做到位,让游客觉得门票花的值,这样口碑效应发挥起来,就有比较好的良性反馈。

“收门票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分不到一分钱。”有人站起来质问。

王学海让对方别那么大火气,“想赚钱的第一步就是有点耐心把别人的话说完。”

门票当然要给村民分成,姜崖坚定地说道。具体分多少,这个比例参考江浙一带的经验,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毕竟涉及钱的问题大家都比较敏感。今天这个会也算是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

一听说能分钱,大家都伸长了耳朵。

姜崖等人在江浙一带看过一遍后,发现有的地方把运营权全部移交给运营公司,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轻松,不参与具体的管理任务,只需监管督察,还能在年底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

至于古镇古村的原住民们,可能只会分到5%的门票收入,除此之外,景区一概收益皆与村民无关。摊到人头上每个月能领到的钱简直不值一提,只能眼睁睁看着外人站在他们的头上挣钱。

在这种模式下,村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而且他们身在景区其中,势必通过各种方式强行收取利益,比如做黑导游,私自摆摊,哄擡物价,甚至私自带游客进村,出了事全赖政府等等。

姜崖在江浙某地亲眼看到一群本地村民堵门,死活不让游客进村。原因就是利益分配不均。事情闹得很大,影响极为恶劣,对景区品牌和稳定运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按照姜崖原先制定的计划,将构建政府、投资商、村集体三方组成的股权结构。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引入投资商这件事几经波折也没有落实下来,事不宜迟,县里就让姜崖先把景区运营这件事搞起来。不会可以学,只要用心做,从村民利益和游客体验出发,就不会太差。

“管委会草拟了一份分红协议。传给大家看一下。”姜崖让王学海下发数份文件,“有意见都可以提,只要是合理的都会采纳。

其实一开始徐洪福并不同意以全员会议的形式征求意见。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但凡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那是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意见。意见多不说,每次开会能把人的脑瓜子吵得开瓢。且这些意见里,有相当的比例非常不合理。你要是敢直言反对,那相当于戳马蜂窝,直接能把人蜇死。

鉴于此,徐洪福认为不如就找一小部分村民开个小范围的讨论会。让这群人作为代表,向下传达政府意见,同时向上收集村民意见,以较为柔和的方式推进。

可姜崖认为码头村开发与其他事项不同。尤其以古镇古村为基础资源的景区,需要全员配合,营造鲜活的生活氛围,游客来看的不是只剩下无声建筑的死的古镇古村,他们要看的是生活在老房子里的人们的别样生活方式,与城市忙碌焦虑生活形成强烈对比才能引起他们心目中那抹“向往”。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每个人都不能掉队,每一户都要以各种方式参与,切实让村民利益和景区发展捆绑起来,才能把事做成做好。

与其遮遮藏藏,不如把这个锅全掀开,让所有人看到锅里有什么,才好清清楚楚,爽爽快快地分红。

姜崖的这个观点得到t葛兴国的认同,于是才有今天的大会。徐洪福还是持保留意见,不过现在管委会负责人是姜崖,他也就不再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