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1/2)
阴差
“淮之来了。”负手立在御书房桌前的皇帝听见脚步声,却未曾回身。
顾淮之面不改色地拱手行了一礼,朝着面前的背影道:“皇叔。”
方才入宫时,他向王公公打听了一番今日皇帝究竟找他何事,但王公公也是一无所知。
空气寂静半晌,皇帝才缓缓回身,眉眼严肃:“朕听闻,昨日你与太子灭了梁国那帮人。”
“是,”察觉出皇帝似乎与往日有所不同,顾淮之顿了顿,才勾起唇角道:“侄儿昨日与堂兄将那群贼人全网打尽,只是未能将幕后主使找出。”
那群人显然是死士,不愿透露半分幕后之人的身份。
“朕心中有数,你们二人当赏。”皇帝侧身,随手将桌上的折子拿了起来:“不过,梁国这般猖獗,淮之可愿为朕分忧解难?”
顾淮之微微垂目,旋即坦然笑道:“侄儿定当竭尽所能,为皇叔排忧。”
“好。”皇帝微微颔首,眯着眼观察侄子的神色,半晌才大笑道:“淮之不愧是安庆王的儿子,有你这句话,朕便放心了。”
听见皇帝提及自己的父亲,少年额角不由自主地一跳。
皇帝这些年来,因为安庆王多年前率兵赢了与梁国的那场大战,对他们王府颇有忌惮。
而现下皇帝忽然提及安庆王,显然是话中有话。
“身为大楚子民,侄儿自然效忠楚国。”顾淮之掀眸,直视皇帝那双已然带着些许沧桑的眼眸,笑道:“皇叔有话不妨直说,侄儿听着。”
皇帝望着面前这个与他父亲有五分相似、意气风发的少年,没有立即开口。
当年,他与安庆王,也曾是要好的兄弟。
只不过,现下已然物是人非,若是先帝还在,只怕会骂他是个逆子。
皇帝目光深远,似是在回忆往昔:“你父亲当年,一举将梁国大将的首级带到朕的面前...”
顾淮之眸光微凝,不知皇帝究竟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这桩事,他自小便听说过。
儿时他不知,但长大后也逐渐听到些闲言碎语。原来,当初百姓都道,比起圣上,安庆王更适合登上皇位。
可能,这也是皇帝忌惮安庆王府的缘由之一。
见侄子沉默不语,皇帝并未恼怒,只是眸光暗了暗:“朕看得出,淮之有你父亲当年的影子。”
少年抿着薄唇,安静听着。
“淮之可愿子承父业?”皇帝紧紧盯着少年的面容,似乎不想错过他一分一毫的表情。
顾淮之手指微蜷,旋即神色自若笑着发问:“恕侄儿愚钝,不明白皇叔的意思。”
皇帝大笑一声,继而将手中的折子递给少年:“你看看吧。”
顾淮之伸手接过,垂目细读,黑漆漆的字赫然跃在纸上。
没等少年开口,皇帝便道:“朕心中本已有人选,但今日找见你,突地就改了主意。”
顾淮之眼皮不自觉一跳,只听皇帝继续道:“大梁屡次三番挑衅,淮之身手了得,可愿同你父亲一般,率兵攻梁?”
顾淮之挺直了脊背,原本微扬的眉梢,也染上了几分凝重:“侄儿惶恐,恐怕难以担当此等重任。”
他没想到,他心中原本冒出头的猜测竟当真在实现。
两国大战,这可并非小事,皇帝竟敢将此重任交付于他?
“你们父子二人倒是相似,你父t亲当年,也是如此回答朕的。”皇帝‘呵呵’笑了声,但笑却始终不达眼底。
顾淮之眉头又是一跳,旋即拱手笑了笑,眸光幽深:“若是皇叔放心,侄儿定当在所不辞。”
他自小便想同父亲一般,率兵出征。
不过最好的,那还是太平盛世。
若是当真起了战事,受难的不仅是将士,还有无辜的百姓。
“有你这句话足矣。”皇帝布满褶皱的脸上笑意更甚:“朕即刻下旨,你与陆将军后日便启程,刻不容缓。”
听见‘后日’两字,顾淮之一怔,向来布满自信的眸中闪过一丝异样的情绪。
六月了。
她与别人还有半月就要成婚,而皇帝却忽然要他去打仗。
如此一来,他与她...可还能破镜重圆?
见皇帝扬了扬眉似是在等他作答,顾淮之深吸一口气,语气沉重了几分:“侄儿、领命。”
*
祠堂光线昏暗,一妇人静静立在一众牌位面前,不知在想些什么。
半晌,她终于朝着两个牌位开了口:“弟妹啊,安宁长得与你们很像。”
说话之人,便是如今日日在家、总算能享清福的方大娘。
方大娘感慨一笑:“过会儿她要来乔府,届时我将她带来给你们看一眼。”
那孩子与她父母有七分相似,不过若非安宁颈后的那块桃花状胎记,她也无法相信这世上竟有如此的巧合。
“如今安宁还有...宛儿皆已定亲。”方大娘双眸有一瞬的失神,旋即又笑了起来:“宛儿即将成为太子妃,而安宁要嫁的郎君乃今年的探花郎。”
慕安宁的婚事虽不及慕宛儿,但她见过那谭家公子一回,是个难得性子温和的男子,婚后自当会将妻子放在第一位。
崇德侯府能为养女寻得这样一桩婚事,也算有心,看样子他们也仍然顾念曾经的亲情。
只不过她想不通,为何他们不让安宁回乔府,与他们一家子相认。
也罢,反正她今日无论如何,都要将侄女的身世全盘托出,与侄女相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