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全大梁都在求我关天幕 > 第71章 迷雾渐浓

第71章 迷雾渐浓(1/2)

目录

苏绾和陶景铄领命而出,心中都明白,接下来的调查将会困难重重。

两人离开皇宫后,并未急于行动,而是回到陶景铄的府邸商议对策。

“陶公子,殷家当年参与政变,想必树大根深,

即使隐姓埋名多年,暗中势力依旧不容小觑。

我们贸然行动,很可能打草惊蛇。”苏绾坐在书房中,神情严肃地说道。

陶景铄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

“苏姑娘所言极是,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如今当务之急是要查清这殷家后人的下落,以及他们与张成之死的关联。

那张成在大牢中离奇死亡,狱卒一夜暴毙,

这绝非偶然,背后必定是有人想要掩盖什么重要的秘密。

而这个秘密,很可能就藏在我们从道观中得到的书卷和玉佩之中。”

“可是,这书卷上所记载的内容,虽提及当年政变,但多是隐晦之词,一时之间难以参透。

至于这玉佩,单一个‘殷’字,也无从下手。”

苏绾轻轻叹了口气,面露忧色。

“不,这玉佩或许就是关键。”

陶景铄目光落在桌上的玉佩上,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这玉佩质地非凡,雕工精细,绝非寻常之物。

殷家既然能在政变失败后隐匿多年,想必对这玉佩极为看重,

它很可能是开启某些重要秘密的钥匙,或者是身份的象征。

我们不妨从玉佩的来历查起。”

苏绾听了,心中一动:“陶公子说得有理。

只是,这玉佩来历不明,该从何处查起呢?”

“我听闻,城中有一位名叫白老的玉器鉴定大师,对玉器的了解可谓是登峰造极。

无论是何种玉器,他只需看上一眼,便能说出其来历、材质以及制作年代。

或许我们可以找他帮忙。”陶景铄说道。

“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吧。”苏绾站起身来,心急如焚。

两人收拾妥当后,便一同前往白老的住处。

白老住在城郊的一处幽静小院中,平日里深居简出,

只与一些玉器行的老板和少数爱好玉器的文人雅士往来。

当苏绾和陶景铄来到小院时,只见院门紧闭,四周静谧无声。

陶景铄轻轻叩响了院门,片刻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打开了门。

老者身着一袭素袍,面容清瘦,目光却炯炯有神。

他上下打量了苏绾和陶景铄一番,问道:“你们是何人?找老夫所为何事?”

“白老,久闻您对玉器鉴定造诣非凡,晚辈陶景铄,这位是苏绾姑娘。

我们今日冒昧前来,是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件玉器。”陶景铄恭敬地说道。

白老微微皱眉,犹豫了一下:“近来老夫身体不适,恐怕无法帮你们。

二位请回吧。”说着,便要关门。

苏绾见状,急忙说道:“白老,此事对我们至关重要,关乎朝廷安危。

还望您能出手相助,晚辈感激不尽。”

白老听闻“朝廷安危”四字,心中一动,停下了关门的动作:

“你们且进来吧。”

苏绾和陶景铄相视一眼,心中暗喜,赶忙跟着白老走进了小院。

白老将他们带到书房,待二人坐下后,说道:“把东西拿出来吧。”

陶景铄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取出玉佩,递给白老。

白老接过玉佩,放在手中仔细端详,

又拿出一个放大镜,对着玉佩的纹理和雕刻图案反复查看。

许久,他放下放大镜,神色凝重地说道:

“此玉佩材质乃是千年羊脂玉,世间罕见。

这雕工更是精湛绝伦,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看这雕刻手法和风格,应是出自宫廷御匠之手。

而这玉佩中央的‘殷’字,或许并非简单的姓氏,而是代表着一个神秘的组织。”

“神秘组织?白老,您能否说得详细些?”苏绾好奇地问道。

白老微微点头,缓缓说道:“据老夫所知,

在百年前,江湖上曾出现过一个名为‘殷堂’的神秘组织。

这个组织势力庞大,行事诡秘,其成员遍布朝廷和江湖。

他们以玉佩作为身份标识,每块玉佩上都刻有一个‘殷’字。

只是后来,这个组织不知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

没想到,今日竟能再次见到这‘殷堂’的玉佩。”

“百年前的神秘组织?

如此说来,这殷家与‘殷堂’之间或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这个组织当年为何销声匿迹,又为何如今再次浮出水面?”

陶景铄摩挲着下巴,陷入沉思。

白老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清楚。苏绾看着玉佩,心中疑团愈发浓重:

“若这背后真的是‘殷堂’在作祟,那他们费尽心机抢夺这玉佩和书卷,

究竟想达成什么目的?当年政变与‘殷堂’又有何关联?”

三人一时陷入沉默,书房中气氛凝重。

良久,陶景铄打破沉默:“不管怎样,我们总算是有了一些头绪。

白老,不知您能否再帮我们一个忙,

打听一下这‘殷堂’在江湖上是否还有残留的线索或消息?”

白老犹豫片刻,最终点头:

“罢了,既然此事关乎重大,老夫就动用些人脉帮你们打听打听。

不过这‘殷堂’销声匿迹多年,能否有所收获,老夫也不敢保证。”

苏绾和陶景铄连声道谢,随后告辞离开。

离开白老的小院后,陶景铄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