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 章(1/2)
第97章
梅氏一族落败,十年前之事水落石出。
十多年之前。
言清从宁家回归宁府,将军袭了言家老将军的衣钵,在战场上立功无数,得了皇帝的赏识,官职一升再升,风头正盛。
梅家有一子,才情出众。
诗词歌赋,样样出色,不过弱冠的年纪,出口成诗,说句天降英才也不为过。
京城皆知,梅家公子惊才绝艳,乃宣京城第一公子。
可梅家向来驻守边疆,梅氏一族从开国随着高祖打天下,无人不征战沙场。
而当时梅老将军为了梅家后人能继承先祖衣钵,以沙场功勋光耀门楣,故而将这唯一出色的嫡子也就是现在的梅尚书梅恒带去了北疆历练。
梅恒在京城受人追捧,一向喜欢舞文弄墨,对于战场领军一事不喜,也不耐。
可他既到北疆,军令如山,他不得不从。
梅恒不喜杀戮,也着实不擅长战场领军作战一事,频频败退,被梅老将军训斥。
战败就意味着有人牺牲,军中皆是兄弟,众多兄弟的因梅恒领军不利战死沙场,军心不稳,可梅恒毕竟是梅老将军的嫡子,无人敢当着梅老将军的面诋毁他,而在身后,冷眼和嘲笑恍如实质性的刀子插在他身上。
更遑论,每一次言清凯旋而归,必有人将他这个废物同众人拥护下的言清相比。
每一次。
那些恶言恶语,不经意间,总能传到他耳中。
梅恒握紧拳头,可他曾经也是被人追捧的第一公子。
他一向心高气傲,一次两次,他便忍了。
可次次皆如此,即便是他当真投入精力在作战之事上,也永远比不上言清。
而军中之人,向来看不起舞文弄墨的书生。
梅老将军知道此事,却不曾出口制止过。
他认为,人言是非,亦能催人上进。
也因此梅老将军的默认,加上言清再一次击退北夷蛮荒,皇帝大喜,封号、赏赐、官职皆如甘露雨水般落到言清头上。
军中难听的声音越发放肆。
梅恒看着那颗从不曾坠落下的闪烁芒星,他心中有一个想法不断放大,随着那些赏赐越来越膨胀。
他想要看见芒星暗淡,并从此衰落。
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勾结北夷,将那场大雪的行军计划透漏出去。
可惜结果并不那么圆满。
他的那些阴暗的动作被言清察觉,紧要关头言清改了计划,试图带只带一些精兵闯出去。
可惜言清他太天真了。
即便是闯出去了又如何,通敌一事已经送往了京城。
加上此次战役战败,陛下必然大怒,言清也只有死路一条。
临刑之时,言清本该奋起反抗,大喊冤屈,可他竟自愿认罪伏诛,闭上眼睛却不曾说什么。
回京之时,父亲将言清的女儿带回了府。
那姑娘初入梅府时,会怯t生生地唤他梅伯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姑娘罢了。
倒也容得下。
只是没两天就被宁府接走了,也没什么所谓。
梅将军大举击退了北夷,又捉了通敌罪人,皇帝封赏。
就连一向不得宠的梅贵妃再次复宠。
甚至千万宠爱只集于她一身。
经过北疆数次历练,梅老将军也死了让他征战沙场的心,在朝堂之上为他谋了个差事。
以他的能力,在朝堂上也算是如鱼得水,官职亦步步高升。
本以为一切到此结束。
可却因此被北夷抓住把柄。
北夷冬季寸草不生,粮食乃重中之重,他们以此要挟,要他运送粮食给他们,若是拒绝,他们便把当年背后透露消息之人放出来。
那时,他已经是户部侍郎,再往上升便是户部之首。
他不能让此事败露。
于是,一步错步步错,他需要掩下此事便需要银两换粮食,便从私藏户部饷银,以此作为交换,这么多年平衡下来。
可惜,他所作之事被梅老将军发现。
父亲愤恨,他差点被活活打死。
最终父亲他还是最看重梅家的名声的荣耀,让他活了下来。
也再这次争执中,无意被梅正初闯了进来。
从此父亲退隐青山,不曾再露面,吃素修佛试图抵消他这一辈子所作所杀的业障。
这么多年瞒了下来,在权力之中游戏太多年了,他已经放不下了。
直到最近,新帝隐隐有了开始查当年之事的征兆,而此事绝对不能彻查。
既然新帝不安分,他不介意换个皇帝坐。
这么些年,千防万防,他自然做了万全的准备,有梅贵妃的斡旋和先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私养了兵,再次与北夷勾结,有了万全之策。
可惜端王不配合,他太心急。
新帝只身出宫微服,这个机会,他不能放过。
那天晚上,他下令绞杀新帝。
终究还是棋差一招,落进了新帝的圈套。
才落得如此下场。
游行于市的滋味并不好受,被肮脏的杂物抛掷满身,周身满是恶心的味道,污秽不堪。
梅恒闭上眼睛。
周围的粗鄙的、污浊的、龌龊的言辞像是风声钻进他耳中。
世人只见梅恒恶浊之态。
可谁还记得,曾经。
五陵年少风雅吟诗之际,他也如明月,受众星追捧。
......
宁映站在言府的门口。
梅尚书游行示众的车经过眼前,被嫉恶如仇的百姓愤恨,骂声漫天,她看了一眼,便侧过头没再看下去。
她不知道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梅老将军将她从雪里救回来,带她回京。
梅贵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向先帝求情,赦免了她,让她能在这唾沫星子能淹死人的时代活下来。
梅尚书在她初入梅府时,府上下人看人下菜碟时,给了她一个庇护。
可一切水落石出之后。
她有些不知道该是如何反应,爹爹娘亲死于旁人的嫉恨。
她该恨的。
凉风阵阵,言府的封条被风吹掉。
牌匾破破烂烂。
她转身退开言府的大门。
偌大的一个府邸已经提前被人打扫过,一看便知是贺时停的手笔。
今日她回来之时,门前不知是谁放了好些东西,有吃的果子,也有酒坛,或许是今日真相大白,那些百姓送来的。
真相大白,爹爹娘亲不再被世人唾骂。
她这一生的所求看到了。
她该高兴。
前几天,宫中传旨昭告天下。
有三道。
一道是赞颂了言将军的功绩,追封言将军武昭侯,言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其女恢复言姓,封永嘉郡主。
以及各种赏赐。
各种宝物、首饰、名琴像是不要钱一样往言府里送。
另一道是如今贺时停病体亏欠,恐拖累了她,于是封后一事就此作罢。
另一道是太后收她为义女的懿旨,她能随意自由进出宫。
这三道旨意被宁映摆在桌子上。
她扯了扯唇,第二封圣旨就相当于她这婚事作罢了。
而贺时停担心她因此被人说了闲话,于是封她为郡主,又让太后收她为义女,和一堆不要钱一样的赏赐,表示皇室对她的重视,不至于让旁人在背后猜测她。
看着这一堆旨意,宁映反而气堵在了胸口。
她闭上眼睛冷静了一会。
这是她一直所求的,能远离贺时停、不用进宫。
她应该开心。
她真的很、开、心。
接着换了身衣服就进宫了。
刚好有随意进出宫的权力,不用白不用。
此时,已经不得不承认。
贺时停打算将她退开之时,她不开心。
那天她去太医院的时候,刚好院使在翻看那些医药的书,她无意中扫过,那是一本有关毒药的书。
看见她进来,院使下意识就合上了书。
然后,她无论问什么,给他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她不信,太医院院使对于皇帝的身体会一问三不知。
无非是受了贺时停的命令。
而那天,在亭子里,他丝毫不给她询问身体的机会。
所以,贺时停绝对在瞒着她,做了些什么。
前些日子,直到贺时停要处理前朝的那些反贼,很忙,便也没给她添乱,今日实在是忍不了了。
这一年,她进宫太多次了。
不用人带路,她已经寻到了贺时停的书房。
有是成仁站在外面守着,宁映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她问:“陛下今日在吗?”
成仁支支吾吾,笑着一直没说清楚。
好。
宁映看出来了,又不在。
今天又不在宫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