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吃货的摆摊日常(美食) > 第141章 巧果

第141章 巧果(1/2)

目录

第141章巧果

半月后,湖广起义军逃窜的几名大将,要么负隅顽抗,要么被活捉,押往京都受审,这场动荡得以平息。

随着秋闱一日□□近,无数学子齐聚繁荣昌盛的皇城,而郡王谢祈安因才学出众,成为的热门人选。

又几日,长公主因触怒天颜,被褫夺封号,奉命前往皇寺为太后祈福,终此一生常伴青灯古佛。

郡王谢祈安也被剥夺郡王封号,贬为庶人,终生不得科举。

不能科举,彻底断了谢祈安从阶层往上爬的路。

翌日一早,郡王府传出女子凄厉的哭喊,原是谢祈安经受不住打击,饮了鸩酒。

消息一经传出,引来轩然大波。

赶考的学子心有戚戚,暗叹伴君如伴虎,天威难测啊!

见与长公主走得近的刘御史中丞受到牵连,被皇城司抄家,政治嗅觉敏锐的官宦人家,立马与长公主府撇清干系,生怕好处没沾到,反而惹了一身骚。

一时间,京都人人自危。

等消息传回凤仙郡时,宋荔讶然不已。

前脚将造反的起义军头领之一押回京都,后脚处置了长公主,这二者之间肯定有一些关联。

又想起湖广刚闹灾时,频频出现各种神迹,暗指当今皇帝无能,上天降下刑罚惩戒,当时她听了嗤之以鼻,所谓神迹,都是汉高祖玩腻了把戏。

虽说是小把戏,却很管用,真被三个土匪忽悠到一帮蒙昧无知的庄稼汉,跟着一起造反打天下,幻想人人高官俸禄,做王侯将相……

想要打天下,可不是振臂一呼就能成大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地利,宋荔不知道对不对,但人和这点,显然三个土匪没有,他们既无大智慧只知烧杀抢掠,从一开始失了人心,注定走不长远。

长公主跟这群人搅和到一起,大概是想要靠着神迹和叛乱,逼迫皇帝下台,自己上位。

宋荔也很期待如果有女子坐上高位,成为掌权者,必然少不了提升女子地位,到那时便会出现女子为官的盛况……

易地而处,换作宋荔是长公主,同样都是父母的孩子,男子却能继承家业,而她只能得个尊贵的封号,自然心有不平。

她欣赏长公主想要往上爬的野心,不认可对方为了夺权,利用湖广水灾,引发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毫不顾及灾区百姓的生死。

这场风波之中,京都的刘御史中丞也被牵扯,与此同时,苏州的刘大人也被抄家革职。

拔出萝卜带出泥,直到此时,宋荔方知这两位刘大人,便是高老爷的政敌,四处散播自己的流言,后来又斥重金投给菊棠的玲珑绣坊,试图打价格战,搞垮她们金玉绣坊……

这些人被皇城司严查,原曾经给刘大人做过小妾的菊棠,也没被皇城司放过,一并下狱审问……

收到卢月琴的书信,宋荔才知原来刘大人将菊棠转手送给个员外郎,那员外郎七十多岁的年纪,足以能当菊棠的祖父,刘大人曾言笑是一枝梨花压海棠……

给宋荔恶心坏了。

这些人不把小妾当人看,只当个物件,转手送来送去,腌臜得很。

之后的事情,没有过多关注。

月初,传来安州洪水泛滥的消息。

上半年,凤仙郡的米粮遭人哄抢,青黄不接,好在如今正是土豆收获的季节。

去年下半年,无数农户播种的土豆,平均亩产过千。

土豆的高产量,有目共睹。

前些年凤仙郡经济低迷,人人都被饿怕了,亲眼见到旁的农户种出这样高产量的农作物,羡慕不已,去年没能报上名,今年赶紧找府衙登记报上。

整个凤仙郡,但凡有土地的户籍,几乎有九成农户家里都种植了土豆。

大伙都跟着种,种得多,价格便宜,卖不掉也不打紧,留在自家当做口粮。

这种土豆烹饪简单,放到火堆里烤熟,或是煮熟蒸熟,连皮带土豆一起啃着吃,味道不难吃,比饿肚子强多了。

宋荔庄子上种植数百亩的土豆,预计能收获两千七八百石的土豆。

其中一千石土豆,捐给了受灾的安州。

城内各大大小小米粮商,也募捐了许多粮食运往安州,缓解了灾情,人人都能领上一袋米粮,几只土豆。

进入月底,连续大半个月烈日炎炎,凤仙郡没有降下一场雨,土地被炙烤成银霜色。

迎来新的一月,立秋后,土地龟裂的情况越发加剧。

尽管府衙和民间各办了场求雨仪式,奈何龙王爷不赏面子,一滴雨水也未落下。

之后官府又出动人力物力挖沟渠,灌溉稻子和庄稼,以今年的旱情,棉花和稻子约莫要减产三四成。

宋荔庄子上的水稻也遭了殃,原本引来湖水灌溉,如今湖水位下降,稻田里养的稻花鱼被旱死了三成。

都是半只巴掌大的稻花鱼,给她和田小桃心疼坏了。

尽管还未长成,为了减少损失,宋荔吩咐田小桃派人将稻花鱼捞出,提前上市售卖。

去年在宋荔铺子买过稻花鱼的食客,得知有稻花鱼售卖,纷纷涌来。

见到木桶里的稻花鱼,有食客惊呼:“这么小啊?”

另一人道:“今年闹旱情,城外的莲花湖,水位下降到镇水石龟。听我阿爹说,上次这样大的旱灾,还是二十年前,莲花湖死了好些鱼,都没法子捕鱼,原来物美价廉的鲜鱼,现在一天一个家,卖得比大肥猪肉还贵,能有这样大的稻花鱼,不挑了。”

由于闹旱灾,物以稀为贵,今年鱼价上涨,宋荔庄子上的稻花鱼品质比去年差些,价格反而翻了一番。

有稻鱼养殖模式的农户听了,也跟着将稻花鱼捞出售卖,减少自家损失。

正是稻子开始灌浆的关键时期,遇到老天爷不赏饭吃,农户们望着大片大片的稻田,欲哭无泪。

想到家中粮仓堆积的土豆,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希望能靠着这些土豆,撑过灾荒年,不用卖儿卖女。

末伏后,天气仍是暑热难耐。

几家铺子里的冰粉销量火爆,入夏后,路边的茶铺纷纷上涨了一文钱,只有她家铺子的冰粉还是原价。

花上几文钱,吃上一碗冰冰凉凉的冰粉,甘甜愉悦,让人短暂忘却了生活烦恼。

处暑节气,暑气将止。

正是城外码头,在护卫的簇拥下,一位年长妇人,与一位明艳动人的妇人下了商船,身后跟着抱幼童的奶娘。

一行人下了商船,雇了两辆马车,往莲花湖的方向过去。

码头的搬运工,有人认出那年轻妇人,似乎去年来过,当时穿得端庄大气,身旁跟着位不怒自威的长辈。

这妇人的美貌打眼得紧,虽然今日穿着素净了些,依旧是个美人胚子。

再次踏足天一楼,郑明珠不由得回忆起去年同婆母一道来这处地方下榻,何等风光?

顾不得伤春悲秋,郑明珠同妇人道:“阿娘,咱们奔波一路,先休憩一日,待我明日去城中添置处院子,采买些丫鬟婆子,将院子收拾好,到时我们将行李一并搬过去。”

郑母去了京都,有女婿遍请名医,帮她调养身体,如今病气去了七八分:“都好,阿娘听你的。”

女儿要回凤仙郡,她便跟着一起回来了。

心里存着事,郑明珠早早睡下。

半夜,被噩梦惊醒,郑明珠望着头顶的床帐,望了一夜。

天明吃过朝食,她带着护卫入城。

采买院子、丫鬟,搬运行李入住,等忙完,天色擦黑,一日又过去了。

第二天午后,郑明珠带着京都的特产,特意去了丹朱街。

“你们宋掌柜这会子在休憩吗?”

阿顺没见过郑明珠,但听到对方熟悉宋掌柜午睡的规律,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人:“是,如果有急事,我去帮你问问?”

“不着急,让她睡会儿吧!”郑明珠要了盏黄桃冰粉,到角落里安静等待。

旁边的王福瑟瑟发抖。

这不是郡王妃吗?

从前郑明珠是郡王妃时,他成日担心被对方报复,现在郡王都没了,她也不是高高在上的郡王妃,他更害怕了。

关于长公主触怒龙颜,坊间有各种说法,唯独一个说法——对郡王寻短见感到惋惜。

一刻钟后,宋荔醒来,从阿顺口中得知有人寻自己,顺着阿顺手指的方向,瞧见了郑明珠。

将人带到账房,她打量对方,见郑明珠精神头还不错:“你还好吗?”

“还行,其实上次来凤仙郡时,我便猜到会有今日这番遭遇。”说着,郑明珠面露释怀:“终于不用再整日提心吊胆,日日噩梦缠身。”

宋荔不知该说什么,道了句:“节哀。活着的人,要往前看。”

说到谢祈安,郑明珠目含哀泣:“对他来说,不能争权夺势,比杀了他还难受。不过他走之前,给我们娘俩留下一笔产业,保我们娘俩吃穿不愁,又有太后帮衬着,日子倒也不难过。只是呆在京都,难免睹物思人,于是我带着阿娘回凤仙郡,打算做点小买卖,给自己找点事做,好好抚养孩子长大。”

宋荔点头:“你能自己想开点,最好不过,找点事做,没功夫七想八想。只是你要做买卖的话,难免有些流言蜚语。”

“无妨。”郑明珠眼睛一眨不眨,说:“我既是回来了,必然早早想到会被人嚼舌根子。”

“有空你去见见湘湘,她很担心你。”

听了宋荔的话,郑明珠轻嗯:“这会子天色尚早,待收工时,我便去寻她说话。”

*

下午宋荔到东市“一点小食”铺子,撞见郑明珠来寻木湘湘。

同她们告别,回到家,见干娘正给番茄苗浇水。

第二批播种的番茄苗,因着天热,给足水肥后,窜得飞快,一天一个样。

周万春指着分叉处的小花苞:“过些日子要开花了,也不知能不能坚持到寒露。”

品尝了番茄炒鸡蛋,蜜糖拌番茄,直接摘来生吃,酸甜多汁,叫周万春喜爱得紧,得了空闲,闲不住地给番茄拔草,让它快快长大,结出酸甜果实。

宋荔凑近东瞅瞅西瞅瞅,看到番茄苗,想到好吃:“我让田管事送来些稻花鱼,今年鱼儿小,裹上面糊,炸得酥香,肯定好吃。”

周万春:“小翠和阿虫把那些鱼都处理好了,鱼肠鱼鳞埋在土地,正好给我做菜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