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2/2)
于是他的思路被打断了。
大年初三,朱元璋在安南的院子里面,帮他摆各色装饰,看得竹鹤竹鹭很是惶恐。让陛下来干这些,真的可以吗?
过年直过到了正月二十,才终于开始上朝,而这刚开年的朝会,李善长就向着朱元璋提出了请辞。
待到后面人将大事儿都已经禀报完了之后,李善长这才从一旁,一跨步走到了殿中。
“陛下,臣,禀报。”
朱元璋手一挥,示意李善长说。
“臣如今年老,身子日渐衰弱下去,若只是寻常职位便也罢了。臣担着这丞相一职,实在是有些有心无力。陛下可否应允臣,辞去丞相一职。”
此话一出,后面的大臣都不禁低了头,心中思绪纷杂。
朱元璋也是一时间没想到,他原本还以为李善长怎么着也还要过几年才会辞了这丞相之位。
他擡眼去看李善长的神色,并无作伪,看样子是真心想要辞了丞相这一职的。
这倒是奇了,前些日子,他可是一点也没看出来李善长有什么不想当丞相之心。
他自认为对于这人心的把控很是得心应手,倒是没看出来之前李善长的心思。
于是朱元璋既没允许,也没有拒绝,只是让李善长先退下。而李善长也确实没有说其他的,听了朱元璋的话,又回到了原位。
,李善长主动来找他的时候,刘伯温看到了当时李善长又是惶恐又是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当时就清楚了,李善长只怕是想要退了。只不过李善长心中一直念着那位南阳侯所说的话,也不敢真的就那么退了,于是就一直还干着。
如今他虽然欲辞了丞相一职,但是按照刘伯温对于李善长的了解来说,只怕他虽然是辞了这丞相一职,但是却没有真的想要离开朝堂之上。
毕竟按照先前那位所说的,起码也要等到太子殿下掌握朝堂之后,他们才好真的彻底脱离。不然,上方朝上怀西或是浙东一党出了任何问题,只怕他们俩都难逃其咎。
而若是还在朝堂之上站着,那起码那些人动手之时,他们还有些反应。不然的话,只怕他们到时候被杀了,都还是冤死的鬼。
谁让他们这位陛下,是对他们这些文官恨之入骨呢。
尤其是经历了杨宪之后,陛下是恨不得将所有的权都一个人收了。
刘伯温心中升起的是害怕,因为他是个看得透彻的聪明人。
可是剩下的人可就不这么想了。
越是靠近名利的时候就越容易晕脑袋。而此时,李善长辞了丞相一职,谁都清楚,如今在朝堂之上,除了李善长那最风光的,也就是胡惟庸了。
刘伯温不是不风光,只是这李善长到底是淮西的,谁不知道淮西之中除了李善长就是胡惟庸。
难不成李善长从丞相位置上下来了,到时候给陛下推荐的人还会是浙东的吗?
而李善长好歹还是韩国公,难不成到时候陛下会对李善长的意见一点也不采纳吗?
胡惟庸,自然就成了众人心目中最有可能登上丞相之位的人了。
朝会一结束,就有人往胡惟庸身边凑。
压低了声音说,“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胡惟庸高兴得快要醉了,还得装出一副淡然的模样。
“行了,瞎说什么呢。有什么可喜的,没看见李丞相如今身子不适才辞的位置。”
那官员可不会就被这么一句话骂退了,虽然面上喜色收了收。但是对于胡惟庸的奉承却没少。
“我先前就看着大人的前程,可是远大着呢,如今果然不错。就以您的手腕和能力,那丞相之位,除了您,还有谁能匹配得上。这位置,肯定是您的。”
这话自然是更加压低了声音说的。
胡惟庸听了这话,嘴角笑意难压,只不轻不重的说了句,“还是得看陛下的意思。”
然后一行人很是得意的走了。
那群人,自然都是淮西的。浙东的,自然都是围在刘伯温的身边。
“还真以为自己那位置是板上钉钉,也不知道哪里来的…”
他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刘伯温的一眼看了回去。
“有些话他们说了,是失礼,你说了,也是失礼。何必和那样一群人计较。”
刘伯温神色淡淡的,只是平常语气。
更何况,这事情真的好吗?陛下的心思,只怕不仅仅只是不想让李善长当丞相吧。
年轻人,终究还是年轻。胡惟庸和杨宪一样,他们太过于轻看陛下了。
但是他又何必提醒胡惟庸呢,只怕此时他上前去,还会被他人当成是心中另有鬼祟呢。
更何况,胡惟庸又不是他浙东的。
淮西风光不假,可是这风光下头,有多少淤泥,有多少沼泽,只怕也只有淮西人知道。
他转头,声音严肃,“立丞相一事,你们不准参与,但凡有半点轻举妄动,后果你们知道的。”
刘伯温此话一出,一旁的人赶紧严肃了神色,“我会让人告诉他们的。”
如此这般提点过后,刘伯温才先走了。
只留下后面的人在思考刘伯温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