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2/2)
曹承永点点头:“正是,为首的那大弟子是上届我盘湖剑庄比试的魁首,姓沈的那少年,不过唐掌门这是何意,你难不成怀疑是丹海派做的,你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自然不是李殷本人做的,至于其他人,没有谁逃得了嫌疑。”妇人冷哼一声道。
太子神情微变,谢书及时的握住他的手腕,警告的摇了摇头。
太子勉强按下心神,有一搭没一搭的听这群大侠叽叽喳喳的吵成一窝,谢书心平气和的环视了一周,然后擡手揉了揉耳朵。
“曹庄主,正邪不两立,乃古往今来的道理,与其我们在这里自相怀疑,不如先杀上苍玄山,逮了那现任魔教宗主问个清楚,左右魔教作恶多端,再杀他们一个宗主也不为过。”
谢书:“……”
曹承永头疼的看向说话的人:“唐掌门,魔教已避世多年,我倒觉得不一定是苍玄山。”
太子的脸色堪称变化多端,他求助的看向谢书。
谢书笑了笑,带着他悄无声息的翻出了堂屋。
回宫路上太子脸色便一直不好,手上仍然攥着昨夜谢书给他的话本小说,他有些焦虑的往谢书身前挪了挪:“师父。”
谢书睁开闭目养神的眼睛:“嗯?”
“他们怀疑您,还怀疑阿景,这可怎么办?”
谢书不甚在意的调侃道:“你究竟是在意为师我,还是在意你的阿景呢?”
太子一噎:“师父这是何意,自然是都在意的,孤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含冤受屈。”
谢书的身形随着马车的颠簸而晃动,他复而合上眼睛:“不会的。”
“那人不过是话赶话说到那儿了,岳山派三千人习武人的性命,任谁也不会将这么大的事与一个未出茅庐的小弟子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确实觉得李殷派一群小家伙打先锋的做法很蠢。”
太子悬着的心稍稍放下来一点,然后接着又不放心道:“师父那你呢,他们说要上苍玄山再讨伐魔教的事……”
谢书终于直起身子:“我这几日都住东宫,苍玄山的事,与我有什么关系?”
太子点点头,凝重道:“那便好。”
他知道苍玄山里面几乎都是老宗主的旧部,谢书上位的晚,为人又实在闲散,无心培养自己的亲信,入东宫做太傅前只知道满江湖的浪荡,做太傅后更是不太回苍玄山。
既然谢书说没事,太子便放下心来打道回府。
变故发生在第二日退朝的时候。
蔡卿昨夜一路奔波,早朝时便略有些昏沉,直到他的四弟秦王在旁开口,他才略微回过神来。
“父皇,儿臣有一事要讲。”秦王上前几步,恭敬道:“禀父皇,连着几日儿臣去东宫求见皇兄,皇兄都与谢太傅出宫去了,儿臣原本是想与皇兄商讨江南水患之事,无奈几次三番见不到皇兄,今日难得皇兄在场,臣弟想趁此机会同皇兄说明此事,还望父皇宽宥些时间。”
高位之上,皇上听了果然神情一变,不悦道:“你身为太子,每日不勤政务,尽往宫外跑去做什么?”
“回父皇,江南水患迟迟不平,儿臣推测与地方建堤方法不当有关,这才央谢太傅带儿臣亲去查看一番。”蔡卿沉住气,擡眼正对着那金雕龙椅上的人。
不待皇帝发话,秦王那厢连忙插言道:“父皇息怒,儿臣并无他意,皇兄体贴民情,时而出门与民同苦,儿臣也只是想着为皇兄分忧罢了。”
蔡卿交握在一起的掌心微微发着抖,只觉得呼吸发紧:“父皇,儿臣……”
“好了,朕知道了。”皇上不耐的挥挥手:“朕知道你平日里都同什么人来往,这次朕不怪你,丹海上次做你侍卫的少年于你有恩,但你储君之身,还需朕提醒你摆正自己的身份?”
太子垂着头,不发一语。
“每日与一些草莽混在一起,像什么样子。”
他只感觉犹如晴天霹雳当空砸下,逼得他窒息的喘不过气来,直到退朝身边侍卫扶着他走出宫门,蔡卿才猝然垂头呛咳了几声。
“殿下,您没事吧?”侍卫连忙搀着他:“今夜可要宣太医来?”
太子缓缓摇头,他望了一眼日头,沉静道:“何岳。”
“殿下您说。”
“今日是不是到中秋了?”
“是,宫里今夜要办宴席,不过……”何岳小心回道,没敢再说下去。
不过中秋宴席并未请他这位东宫太子赴宴,方才散朝时,其余几位皇子倒是都不约而同的在宫中留了下来。
蔡卿在朱红的墙前独自立了半晌,满目宫墙绿瓦映在眼眶里,他将眼睛闭了闭,晕眩的感觉稍微散开了些许。
“殿下,回去么?”何岳问道。
“不回。”他睁开眼睛,神色疲惫不堪,又沉静了几分:“随我去趟干西宫。”
干西宫是关押犯事妃嫔之所,此地俗称冷宫,而宫中无人不知,当朝太子的生母就住在此处。
“您今夜要去看娘娘么?”何岳随从他身侧往前走着低声道。
太子生母是被废的前皇后,这事放在哪朝哪代都是个棘手的问题,太子年少时后宫出了大乱子,皇后被废,前朝大臣极力上书才保下了他这个东宫之位。
蔡卿这个一国储君,就好像是个纸糊的老虎,从外面一戳,就破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