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皇帝成长计划 > 第66章

第66章(2/2)

目录

她这样一说,守将自然喜悦,无论如何,有人主动接过大包袱,不用他再去发愁,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反正真要有个万一,甘白薇肯定要负责,谁叫她提出的要去收揽军权呢。

此时征集来的假山奇石就摆在城墙下,那些房梁们都是不错的粗壮木头,被扔下去攻击敌人。城墙不远处时刻不停的支起大锅,熬煮金汁,一股股的难闻味道,随着火焰的升腾,不断漂浮在城墙处,熏得人眼睛发疼。

宽阔的护城河此时早就已经填平,堆积的到处都是尸体和各种残破的军械,这些尸骸还越来越高,好在城墙足有二十米高,这个高度足以暂时保护长安之民的安全了。

见到战场血腥一片,蚊蝇乱飞,尤其是天气炎热,此时各种虫子都滋生出来,甘白薇眉头紧皱,立刻召集了城中的医者和法师们:“诸位是否有什么好办法,城外尸骸堆积如山,如今我军暂时无力出城清理,可继续这样下去,唯恐会爆发疫病,侵染城内居民,还望大家有什么办法可以说出来,共同讨论。”

这也是个实际的困难,有的医者想到祖传的医书,表示可以拿出来一些药剂方子,用来防备疫病。还有法师们,都把甘白薇的操劳辛苦看在眼里,这位主官,是个真正能做事,手腕铁血的官员,显然是长安内最大的主心骨。

如今长安城还能够平安无事,不过是因为甘白薇调度有力,安排合理罢了。就算是稍微有些风浪波澜,甘白薇掌握了兵权,时刻紧盯了那些大户们,还暂时没有人会冒着风险去献城。

更何况,大王女的残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她为了夸耀武功,竟然生生砍掉了之前破城的城池官员脑袋,就挑在旗杆上,一连串的头,都是各位官员的。

这些人能够做官,都是家世不错的,和长安城内,不少人家都是熟识。

如今,见到这些熟人都被残忍分尸,不得安宁,他们哪里不明白,胡虏的暴虐,这根本就无法和平共处,再加上城池如今情况还能勉强抵抗,自然是暂时熄灭了投靠心思。

甘白薇对这些一清二楚,为了叫各位家主们打消投敌心思,她还特意叫他们上城墙,一起观看胡人制造的惨象,看到那杆大旗上面的头后,这些家主们都沉默许久。

倒是甘白薇再征集军资时,容易了不少,被吓破胆子的这些人,生怕自己也步入后尘,自然是尽力配合。

甘白薇吃住都在城墙处,许久不曾合眼,一双眼睛熬得通红,在胡人去攻打其他城池的时候,她已经趁机放飞了信鸽求救,长安是大城,里面居民众多,守城的军队才数千人,这是常备军。

随着胡人持续攻城,甘白薇不断吸纳城中青壮协助守城,同时为了防备有哪个世家大族想不开偷偷投敌,她还强行征集这些家族的大量家丁,虽然每户都留了一些人,但是更多的家丁,都被她以防备胡人的名义给征走了。

尽力把城内的不确定因素处置好,甘白薇连睡觉都不敢,她只有实在是困得受不住了,才会眯眼休息一会儿。

整个长安都被压在她的肩膀上,这份沉甸甸的重量,并不是那么好负担起的,她算是夺走了城内所有的有生力量,强行以自己的威望使得全民都在抗敌,但是这种高压的军管状态,绝不可以一直持续,因为人的情绪是会有极限的。

几个月了,睁眼就见到死人,士兵们崩溃的都有不少,只是甘白薇能够及时察觉苗头,然后替换人选罢了。

如今,长安乱象渐渐滋生,不服气她的人始终都存在。

看着外面的胡人大军,永远在外面始终气定神闲的甘白薇,嘴里面只觉得阵阵发苦,不知道援军何日会来?

最重要的是,涌入城中的村民们太多了,加上长安城内本来就有的大量贫民,这些人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储备,全靠官府接济的话,经过数月,粮库的粮食已经消耗许多,军粮是绝对不能够动用的,常平仓也要留一些,万一等到最后,还没人来救援,城内百姓能够活多久,全看这些救命粮还剩下多少了。

现在城内施粥摊子,已经从刚开始的浓稠米粥,变成现在的米粒分明,甘白薇没想到,胡人入境,本以为长安做好防守,等着其他城池来救援,两边夹击,这事情最多也就两三个月,怎么着也该有援军解围了。

为此,她分明是按照大半年的量来储备的,这就已经够大手笔了,毕竟粮食购置以后,如果不能及时吃完,是会受潮生虫发霉变质的,不能放置太久。

谁想到,这就已经十个月了,整整十个月啊,就算是从琼州派兵来救援,也该走到长安了,结果甘白薇每天翘首以盼,什么也没有等到。

城内现在已经开始有人质疑了。

支起的施粥摊子处,见到碗底米粒清晰,顿时有人不满意起来,把木头做的碗筷往桌子上面重重一拍:“怎么,我们这些城外的百姓,天天做活,还都是搬运重物,拆房这种工作,每天又累又饿,就给我们吃这些吗?”

身后的百姓们见到有人出头,也都忍不住帮腔道:“是啊,之前叫我们进城躲避,说的是很快就会结束。可是,这都十个月了,城门整日关闭,一问就是还在打仗。我们出不去,城内的铺子们也都关着,没人要我们去做工,身上带着的那点银钱和粮食,早就已经吃完花完了。

我们根本没得选,只能去给官府做事,然后凭借凭证来领碗粥喝。最开始的粥水浓稠,大家伙儿们都喝的开心,最起码家里做饭都舍不得下这么多米。

但是现在,这一个多月以来,这粥水是越来越稀少了。每当我们去问,都敷衍我们,说是城内储蓄的粮食不足,所以只能叫我们喝稀粥。我呸,分明那些大户人家们还能继续歌舞升平,每天的剩菜剩饭都吃不完倒掉,哪里缺粮了,是不是看我们都是好欺负的贫民百姓,所以才会克扣我们的口粮?”

这话说到了众人心坎上,之前吃的好,他们自然不吭声,拼命的往肚子里面塞东西。至于干活,在哪不是干呢。

但是现在,既要干活,又只能喝点稀粥,这他们可就不愿意了。

有了带头的人,现在其他人也都吵吵嚷嚷,闹了起来:“你们是不是贪污了,不然粮食怎么会只分给我们一点点?”

还有人趁乱抓住了放粮食的官差,然后其他人端起锅子就跑,趁人没有反应过来,钻进人群中就迅速消失。剩下的人一见锅都没了,更是越闹越凶。

被启发的诸人,有的去抢夺一旁装了粮食的袋子,有的去扒拉官差的袖子,从里面抢了银子出来。还有的手脚慢一些,干脆把锅碗瓢盆等杂物都给抱走。

本来在这一处摊子附近有士兵把守,可是这些士兵才不过四五十个,前来领取粮食的百姓们,足足有数千名,一旦民意沸腾,互相推搡起来,根本就不是这些士兵能够去阻止的。

秩序一旦失控,接下来的一切都很难再被控制住了。

混乱之中,有的百姓被踩踏至死,官差们声嘶力竭的呼喊:“别抢,都让开!”

结果乱局中,不知道被谁暗暗下了拳脚,身上挨了好几下,他双拳难敌四手,被打的鼻青脸肿,身上值钱的东西被搜罗一空。

没人去听,本来不打算抢东西的一些人,见到这种乱局,吓得转身就跑,去往官府通风报信。还有些百姓想要阻止争抢,结果他们刚刚靠近,就被某些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暴打一顿,这下子火气上来,也顾不上许多,更是加剧了争执,打成一团。

甘白薇此时正在接见城中大户的代表,劝说对方多献些粮食出来,她说的口干舌燥,可以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旦城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要想保卫城池,就要发挥全城人的力量,仅仅依靠城防军和家丁们,是无法持续应对这么大的伤亡的,更何况,家丁们本来就是诸位家族的力量,我也不愿意让大家损失太多。

不如多捐些粮食出来,用这些来安抚那些平民,诱惑他们去在前线保卫城池,这样对大家也是一重好处。更何况,说句危言耸听的话,现在城内气氛紧张,涌进城池的百姓们,许多都吃喝困难,如今再看到城内大户们酒醉金迷,这样的刺激之下,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都不稀奇。”

这虽然是实话,但是想到她的所作所为,就算是刚开始被吓住,可是都十个月了,他们对甘白薇的不满意也在积累,因为她性格强势,说一不二,强拆房屋,强征家丁,威逼大户献粮······

这桩桩件件都叫他们心中不快,只是碍于胡人在城外,所以暂时忍耐住而已。

如今听到这番劝解,这些代表们气的脸色发红:“我们清楚长安要万众一心,不然也不会要人给人,要粮给粮。可是各家各户的积蓄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就为了救助这些贫民们,甘大人,你既不要我们大肆提高价格售粮,要我说,现在打仗厉害,城外粮食运不进来,我们每卖掉一斤粮食,这些都是无价之宝,能够救命。要个五两银子一斤,完全不过分,让大家收回成本之余,小赚一笔。

可是你始终压着我们,还要只用稍高一点的价位去收购我们手里的粮食,发给那些贫民们,这一进一出,损失的都是我们家里的银钱啊。”

甘白薇心里暗骂,没挣到钱就是亏是吧,明明你们收购的价格不过是几文钱一斤,她买的时候分明是二三十文钱一斤,这都已经叫这群人赚到钱了,只是赚的少。

卖五两银子一斤,你们怎么不去抢啊,一户农户一年能不能挣到这么多钱都说不好,这个价格是要逼死人的,她怎么可能会同意。

如此短视,但是甘白薇还得耐着性子和他们周旋,因为她的作为,本来就已经招惹了许多不满,强势和动手灭门还不是一回事,如今城外援军不知道何时会来,不可以再火上浇油了,真要下定决心对世家大族们动手,除非她真的拼着命都不要了,一旦做下此事,自家也不会理解,其他世家们都会排挤她家。要知道,她自己也是出身大族,这种顾虑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更何况,这些人家里都和朝廷沾亲带故,许多都有些当官的族人或者亲眷在,自己本就是外来户来此做官,真要是把他们逼急了,这些坐地户悄悄暗杀她,都不稀奇。她夺走木头和石料固然过分,但也不是伤及根本的作为,为了这些,和正是抗敌主力的她对抗,显然不明智,所以权衡一番,这些大户们选择了忍耐,所以本地军队还肯听一听。

甘白薇心里清楚,这些家族们肯定在城防军中安插的有人手,没什么事的时候,自然是一派歌舞升平,可真要有什么,这些城防军的亲眷子女们都受到这些大户们的施加影响,到时候会听谁的,这不是很明显吗?

甘白薇只好喝了口白水降降火气:“是,大家对朝廷的贡献,我们是有目共睹,不会叫你们寒心,打算刻录石碑,记下大家的贡献,然后等到长安之围解决了,还会补给你们一些银钱。”

代表们哼了一声:“甘大人,这话说的可真是轻巧,三言两语就要套走我们辛辛苦苦买的米粮,等到长安之围解决,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都十个月了,援军呢,怎么一个人也没见到过来?”

甘白薇感受着嘴巴里面长的一大圈燎泡,她还得打起精神安抚:“诸位,事情的原因,是因为先皇驾崩,新帝登基,这一点洛京之前也发来了书信说明,就是因为中央动荡,洛京也被围困,所以暂时顾不得长安了。可是洛京为我魏国皇都所在,仁人志士无数,自然会有忠君爱国的去勤王,所以洛京危局早晚会解除。那时候中枢腾出手来,便会发兵来救助长安了。”

这些人互相对视一眼,就是因为这番话听着有道理,所以他们才耐着性子等了一天又一天,“新皇登基也差不多半年了,这半年都解不了洛京的危机?说是援兵会来,什么时候来,莫非要让长安之民都饿死了,才肯大军降临吗?”

甘白薇心想,我哪里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救援,但是这是仅剩的希望了,就算是心里没有底气,她装也要装出个胸有成竹的样子来:“此言差矣,陛下刚刚即位,总要坐镇中枢,打理朝政,又不可能放下一切千里迢迢来救助长安,所以调兵遣将,自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出诏令到大军动身,也许路上还会碰到敌人,再到走到长安这里,走走停停,数月都很正常,兴许现在援军就已经快要到了呢。”

大户们的代表,也就是各家的继承人或者管家之类的心腹们,虽然听着觉得有些道理,但是总拿这来抚慰大家,他们也受不住啊。

各家的家主们没有亲自登场,倒不是瞧不起甘白薇,而是因为这种利益冲突的事情,必然要有一方妥协,想着现在就让家主们和甘白薇大闹一场,彻底关系破裂,并没有什么好处。

毕竟,现在长安离开了她,确实转不动,也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个魄力接手这个烂摊子了。

找些代表们参与议事,真要有什么,还能勉强有块遮羞布:我又不知道,都是其他人自作主张瞒着我。

别管信不信,至少冲突还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那就还能继续扯皮下去。

这时候,却突然有人急匆匆的冲了过来,见到屋内气氛沉重后,也顾不上许多,趴在甘白薇耳边小声的说了变故。

甘白薇哪里还能坐得住,连忙说:“本官突然想起家中还有急事要去处理,先走一步,各位不妨回家,先把今天讨论的这个意思转告家主们,若有后续,我们再去详细谈论。”

她站起来走了,其他人倒是眯起了眼睛:“找些仆人们打探一下,看她这个样子,可不像是什么小事,走得这么着急。我们明明是本地大户,消息自然要比她灵通许多。”

很快就有人回禀:“那些贱民们,见到放出的粮食太少,闹事造反了,施粥摊子被打翻在地,东西被抢光了,官差们都被暴打,现在那里乱得很,到处是吵架和哭声,我们挤不进去,不过估计暂时处理不完了。”

众人冷笑一声:“真是一群蠢货,要不是甘白薇坚持,谁会拿出粮食来救济灾民。他们这样闹事,我倒要看看甘白薇怎么去处理,处置太轻了,以后不就是鼓励他们吗。真要是不管,那她之前的辛劳,就要彻底白费了。看起来,咱们的甘大人,一时半会儿是顾不上我们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