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二章 所谓的家主题(1/2)
新家的烟火:从培训场到后厨的第一程
走出培训教室时,邢成义被门口的纸箱绊了下。纸箱上写着“南门店调拨”,里面码着叠好的白色围裙,边角都用红线缝过——他认得这种针法,是南门店后厨的陈姨,上次他看见陈姨给自己的孙子缝书包带,就是这样细密的锁边。
“拿一条吧,”王经理正蹲在地上分围裙,“新餐厅的工装还在做,先用着这个。”她拿起一条往邢成义手里塞,围裙口袋里掉出张纸条,上面是用铅笔写的小字:“炒素菜火别太急,记得多翻两次”。
“陈姨写的,”王经理捡起来折成小方块,“她知道你们要开素食餐厅,昨天在库房翻了一下午老笔记。”邢成义突然想起那个总戴蓝布帽的老太太,前两周他们练摆盘时打碎了个盘子,陈姨没让赔,只说“碎碎平安”,后来却在垃圾桶里捡走了碎片——今天才看见,她把碎片拼成了朵花,摆在培训教室的窗台上。
人群往停车场走时,听见货车发动的声音。三辆印着“金沙食府”的货车正停在楼下,后斗里装着成箱的餐具,最上面摞着个竹编筐,里面是张师傅昨天说的素面模具。有师傅正爬上车盖雨布,邢成义跑过去搭了把手,对方拍着他的肩膀笑:“这模具可是老物件,当年叶总开第一家店时就用这个。”
“往哪运啊?”有人扒着货车栏杆问。司机师傅指了指城西的方向:“文化街那个老院子,你们去过没?前阵子在翻修,院里有棵老槐树,叶总说要在树下摆两张桌子。”
邢成义心里一动。他上周去文化街买香料时路过那个院子,青砖墙上爬满牵牛花,门口挂着块掉漆的木牌,上面隐约能看见“茶”字。当时他还跟同行的小林说:“这地方开餐厅肯定舒服。”
货车刚开出去,叶总的车就跟在后面。廖总经理摇下车窗,朝人群挥了挥手:“明天九点在老院子集合,今天先回家歇着——对了,李姐,你儿子不是想来看看吗?明天带他一起来。”
李姐愣了下,手在围裙上蹭了蹭:“真、真能来?”
“当然,”廖总笑着点头,“以后那就是咱们的家,家人当然能来。”
邢成义回到宿舍时,发现枕头底下多了个信封。打开一看,是张师傅写的便签,上面画着刀工示意图,旁边用红笔标着“素肉切法:顺纹切条,逆纹切片”。他突然想起昨天晚上,张师傅在操作间教他处理猴头菇,说“素斋要做得像荤菜,靠的不是调料,是纹理”,当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师傅的白大褂上,像撒了层面粉。
收拾行李时,邢成义把旧工牌放进了贴身的口袋。四十个人的宿舍渐渐空了,有人把没吃完的青团分给大家,有人在墙上贴了张合照——那是培训第一周拍的,所有人挤在金沙食府的门口,张师傅站在最中间,手里举着刚出锅的素包。
“明天见啊!”有人拖着行李箱喊。楼道里回声很大,把这句话撞得晃晃悠悠的,像片羽毛落在每个人心上。
第二天早上,邢成义特意提前半小时出门。文化街的老院子已经热闹起来,工人师傅正在挂新招牌,“禾家素斋”四个字是叶总写的,笔锋里带着股温厚的劲儿。张师傅蹲在槐树下择菌菇,竹篮里的香菇还沾着泥土,看见邢成义就招手:“快来帮我洗这个,南门店刚送过来的,说早上刚采的。”
操作间就在正房,原来的茶室被改成了厨房,靠窗的位置留了个小吧台。小林正趴在吧台上画菜单,笔尖蘸着番茄酱,在纸上画了个笑脸:“我想在‘素面’旁边画个小兔子,就像李姐做的那样。”
李姐果然带了儿子来。小家伙攥着个胡萝卜,正蹲在槐树下看王经理插花——王经理把昨天从南门店带来的莲蓬插在粗陶瓶里,说“素斋得配素花,看着心里静”。“阿姨,这个能吃吗?”小家伙举着胡萝卜问。王经理笑着捏了捏他的脸:“能啊,等会儿让你妈妈给你做胡萝卜小兔子。”
九点整的时候,叶总和廖总准时到了。叶总手里拎着个木盒子,打开一看,是套素色的餐具,碗沿上印着浅淡的云纹。“这是给咱们新家的见面礼,”他把碗一个个分下去,“每个师傅一个,以后就用这个盛自己做的菜。”
邢成义拿到的碗底有个小小的“义”字,是叶总特意刻的。他摸着那凹凸的纹路,突然想起金沙食府的消毒柜——过去三周,他们每天都要把餐具放进消毒柜,消毒结束时“叮”的一声,像在说“准备好了”。
“开个短会吧。”廖总把大家召集到槐树下,手里拿着张图纸,“前院摆四张桌子,后院做包间,名字都想好了——‘松间’‘竹下’‘梅边’,跟咱们的模具正好对上。”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个人,“后厨分三个档口:张师傅带冷菜和雕花,李姐管汤羹,小邢和小林负责热菜——大家有意见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